旅居外太空不是夢?

   
2015-11-01

 

看見宇宙藍海

 

旅居外太空不是夢?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文‧藍硯琳

 

 

最近由麥特戴蒙主演的宇宙大片《絕地救援》,就像將人類的夢想一一呈現一般,除了透過登陸艇製造出水外,更利用火星土壤種植殘存下的馬鈴薯以延續生命!雖說電影情節總是誇大,但似乎又點燃民眾對於太空探索的熱情。

 

 

就在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美國太空總署(NASA)宣布了讓太空迷無比興奮的發現─火星地表有間歇流動的液態水!

 

二○一一年美國太空總署透過克卜勒太空望遠鏡觀察,確認宇宙有五十四顆「宜居星球」,而火星是太陽系中與地球最相似的星體,它和地球一樣,擁有平原、高山、峽谷等多樣地形,且體積比地球小約一半,一直是科學家致力研究的星球之一。

 

科學家對於火星的新發現,除了讓陷入地球暖化危機的地球人重燃一絲移民希望外,也讓各國企業摩拳擦掌,更積極投入外太空產業,以求新突破。

 

 

前往太空 企業卯盡全力拼商機

 

 

由於在二戰期間火箭技術趨於成熟,因此紛爭結束後的冷戰階段,各國將前往太空「插旗」當成展示國防、科技、鼓舞人心的舉措,也因此人造衛星、載人航太、外星球探測等研究成為各界廣泛關注的焦點。早在一九六一年,蘇聯的太空人就成功登入太空,並在太空停留一百零八分鐘,揭開太空競賽的序幕。

 

而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執行長Elon Musk也不遑多讓,二○○二年創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並在德州買下占地三百英畝的地建蓋實驗場, 讓工程師在此測試發射火箭引擎,成為美國第一個成功送貨到國際太空站的民營企業,預計二○一七年將太空人送上太空。而他們的野心,吸引GOOGLE、富達投資(Fidelity)的注目,第一輪投入共十億美元資金,發展太空網路計畫,除了提供三十億尚缺乏網路的民眾使用外,也替未來移居火星後的網路服務埋下伏筆。

 

其實,在太空競賽中,全球紛紛壓低成本,發展低成本火箭,如日本三菱重工,在二○○七年投入人工衛星,之後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機構合作,盡量採用能與飛機零件通用的汽車零件,預計二○二○年發射,造價只需五十億美元;另外,印度也積極開發低成本火箭,鎖定新興市場多元的需求。

 

 

不落人後 臺灣的太空進擊

 

 

臺灣早在民國八十年就開始推動太空計畫,至今共發射八顆衛星,而目前最新的衛星─「福爾摩沙衛星五號」,也即將於明年發射,進行觀測衛星影像、電離層探測等工作。值得一提的是,衛星電力控制單元、電腦、飛行軟體、天線等,都由臺灣自行研發製造,而中央大學首次自製先進電離層探測儀(AIP),也將運用於其上。

 

以中小企業聞名的臺灣,靠著廠商硬頸精神,搏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臺灣榮田精機靠著立式車床的高精密效能,成功吸引外國廠商注目,舉凡NASA太空船、英國的潛水艇等,都有榮田家機器加工的痕跡;此外,專注於五軸工具機的大前科技,與歐洲技術支援下,提供各式零件加工的機台,獲得航太產業高度讚賞。

 

 

旅居外太空不是夢?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另外,在企業捐款和私人贊助下,成功大學成立「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dvanced Rocket Research Center, ARRC),其中,更在交通大學、台北科技大學、成功大學、屏東科技大學等大學教授及研究生合作下,組成「臺灣火箭大叔」科學團隊,自主設計結構、航電、感測、回收等系統,在二○一四年三月,成功發射國內學界最大的混合型探空火箭,瞬間振奮臺灣太空迷的心。

 

當然,發展太空事業,所需承擔許多測試風險,像SpaceX測試火箭回收時已爆炸終結、維京太空船在上空試飛爆炸墜毀等,許多未知因素存在於升空的發展,但不論如何,人類嚮往宇宙是不爭的事實,未來,或許能有機會看到環遊宇宙的畫面,與億萬光年的行星來場不醉不歸的旅遊饗宴。

 

 

 


相關新聞看更多:Google跨足航太 空中巴士剉咧等
 
 
 
 
 
【101創業大小事/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機版 Copyright © 101多媒體科技事業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