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非職訓所 自己人才自己栽培

   
2014-11-13

學校非職訓所 自己人才自己栽培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三十多年前,李文祥不過是一個十七歲的青澀少年,高職剛畢業就已經在修車廠獨當一面修車。

 

 

他回憶當時的高職教育,一週有兩天實習課,實習的時候,老師會說,「這部車子給你們拆,我們就邊拆、邊裝,整部車子拆到快爛掉,我們再想辦法裝回去。」

 

 

現在擔任三重商工實習主任的李文祥感嘆,「那個年代高職培養出來的學生,很多都成了各大車廠的廠長或企業老闆,但現在這樣的情景不再。有些教汽修科的高職老師,甚至連引擎都不會拆。」

 

 

過去二十年,隨著高學歷人口的快速增加,台灣動手實作的能力卻也在快速流失。

 

 

「我們曾招募來自頂尖大學的機械博士,竟然看不懂機械設計圖。我很訝異,了解後才發現,整個國家的頭腦都被SCI(追求在國際期刊發表學術論文的機會)綁住,」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談起缺乏實作人才的困境,連說了幾次「痛徹心扉」,「教授不去做實務研究,學校也不教,學生很無辜。因為他進不了職場,企業沒有好的基礎技術人才就無法升級,這是我的切膚之痛!」

 

 

台灣人空有學歷,缺乏實作能力的危機,已經到了不能不面對的時刻。該如何找回台灣實作的能力?

 

 

面對愈來愈激烈的全球競爭,企業渴求具備即戰力的人才,但人才無法速成,《經濟學人》去年就針對全球年輕人失業率惡化,企業卻找不到人才的困境,指出若要搶救「無業世代」,就需要改造技職體系、企業參與,以及建立政府政策與產學訓合作平台。

 

 

 

自己的人才,自己栽培

 

《經濟學人》指出,求職者能提供的技能與企業主所需不相吻合所產生的「技能錯置」(skill mismatch)的難題,企業主過去一向以自己投資訓練來解決。但是,美國華頓商學院最近的研究卻發現,「現在愈來愈多雇主聘人的心態,就像是要找立即可用的備用零件,因此提供的訓練愈來愈少。」

 

 

「企業不能只是抱怨,要投入更多資源參與人才培育。台灣要推德國的雙軌制,如果企業不投入資源,根本不可能,」前教育部長黃榮村在最近的一場研討會中,指出了台灣企業應負起更大的責任投入人才的培育。

 

 

因為有「痛徹心扉」的體悟,卓永財近年來不僅積極與各大學合作培育高階研發人才,也向下延伸到高職與台中高工、雲林西螺農工等校,培養各層級技術人才。

 

 

卓永財說,「企業常犯的錯誤是,它都希望學校給它一個熟練工,可是卻忘掉自己的職責。技職教育到末端,企業應該自己承擔訓練員工的責任。」

 

 

瑞健集團也是體認到企業應該主動出擊,參與人才培育的企業之一。

 

 

以生產醫療器材為主的瑞健,工廠機台都是德國、美國、瑞士進口的精密機械工具,一般學校很難趕得上。再加上他們希望培養的人才,要有好的工作態度與邏輯思考能力。「相對於傳統產業,我們需要技術能力較高的人才,也因此很難找到需要的人才。所以我們的策略轉向可塑性高的年輕學生開始培養,」瑞健人資部經理林佳慧表達了公司培育人才的想法。

 

 

林佳慧指出,面對年輕人缺乏實作能力的問題,他們決定從解決問題開始,而不是去責怪學生。

 

 

因此,瑞健在三年前就與木柵高工、北科大進行產學專班的合作計劃。

 

 

以輪調培訓的方式,培養全方位精密機械的人才。不但在每一站的訓練都有一對一的師傅帶領,學生進來實習的前三個月還要寫學誌,記錄他們學習的狀況。

 

 

林佳慧回憶,一開始學生都在記流水帳,表達溝通能力很弱。「我們發現了這個問題,就特別開課訓練,教他們如何記筆記、如何表達溝通。有些學生在北科大念書遇到困難,很多師傅甚至會在下班後幫他們補習。」

 

 

 

借鏡海外 為產學鋪路

 

要找回台灣實作的能力,除了企業要更積極參與人才培育,放眼國際,各國政府也紛紛提出對策。

 

 

例如,韓國在二○一○年設立了「大師學校」(Meister Schools)聯盟,由政府提供學雜費,企業提供百分百的就業機會,並稱這些學生為「小師傅」,以訓練他們成為可以帶領徒弟的專業師傅為目標,企圖改變韓國人獨尊學術的迷思。

 

 

IBM和紐約市教育局、紐約城市大學也在二○一二年開始合作推動「P-Tech」(Pathways in Technology Early College High School)的科技學院。

 

 

學生接受六年的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以及協力廠商導師指導後,將能得到高中畢業證書、副學士學位(Associate Degree)和未來在IBM工作的機會。

 

 

目前IBM在紐約和芝加哥,與八所公立高中合作推動這個新的中等教育改革,預期在兩年內將同樣模式推展到另外二十九所高中。這個計劃被認為是人才培育和培養就業技能的雙贏策略。

 

 

又如,荷蘭政府投入預算,並由學界和企業界組成委員會,推動「企業尖端技術計劃」。

 

 

企業和學校可合作向委員會提出構想,目前已有十三項計劃獲得獎助。例如,荷蘭北部的格羅寧根市,即將設立一所技術實驗室(skill lab),讓學生能運用企業的實驗室技術。

 

 

 

別再製造無用文憑

 

《經濟學人》也指出,要解決年輕人缺乏就業力的問題,重點不在於增加教育年限,而是提供合適的教育內容。

 

 

回顧過去二十年來的技職教育,高職生紛紛走向升學,受教育時間延長了,但畢業後卻依然只能做高職畢業就可以做的工作。現在要重建技職教育,就必須走向務實致用,不要再製造無用的文憑。

 

 

台中高工校長許焴楨也指出,這幾年可以感受到企業與技職學校合作的意願愈來愈高,「學校要能把握這樣的轉機,去經營出學校的特色,這要比一直衝升學率要更有意義。要讓學生有知識,也有技能,成為被需要的人才,學校要讓學生看到這樣的願景。」

 

 

務實致用,不再製造無用文憑,需要政府、學校、企業跨領域合作,社會也要打破高學歷迷思,才能找回台灣實作力,找回年輕人的自信。

 

 

 

【101創業大小事/整理報導】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機版 Copyright © 101多媒體科技事業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