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聞只需數據便能由電腦產生

   
2014-11-30

當新聞只需數據便能由電腦產生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自從網路媒體崛起,成為廣告商的新寵後,許多美國傳統新聞機構流失大量廣告收入,又無法迅速適應網路環境或開發新收入來源,結果被迫結束營業。少數幸存下來的大媒體機構,包括不斷嘗試開創新收入管道的老牌大報《紐約時報》,以及被賣給網路零售巨人Amazon老闆貝佐斯(Jeff Bezos)的《華盛頓郵報》,都在掙扎求存,重新思考商業模式和新聞製作流程,力求以更低成本製作相同或更高素質的新聞內容。其中一個方式就是將重復性的新聞流程自動化,交由電腦處理,讓記者與編輯騰出更多時間與精力,專注在更具影響力的新聞上。

 

 

電腦與新聞的結合併非新鮮事,但是網路媒體與資訊工藝的迅速發展,讓電腦科技的發揮空間,從新聞製作的下游(刊登與散播)拓展至上游(新聞來源與構思)。

 

 

 

電腦撰寫的新聞具同等公信力

 

目前在美國已經有至少兩家公司提供「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Generation,簡稱NLG)的服務,也就是由電腦將非語言資料轉化為自然語言文本,例如將試算表文件內的企業營運數據,轉化為一份文字報告。這兩家公司:Narrative Science和Automated Insights的顧客都包括媒體機構,例如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和富比士(Forbes)商業雜誌。這項科技大多用於財經新聞和體育報導,因為兩者的作業流程都有一套固定模式,容易被電腦學習與複製。

 

 

如果你認為電腦所撰寫的報道與出自記者手筆的作品仍有一段距離,那你就太小看電腦科技了。來自荷蘭蒂爾堡大學(Tilburg University)的學者經過調查後發現,讀者根本分不出兩者的差別,認為電腦撰寫的報導具有同等的公信力。這場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內舉行,由該大學新聞學院與史丹福大學布朗媒體創新學院(The Brown Institute for Media Innovation)聯辦的兩天研討會,主題是「電腦+新聞」(Computation + Journalism)。研討會邀請了多間大學的電腦科學家或工程師,發表與示範他們的研究項目或正在研發的軟體,如何協助新聞編輯室以更有效、更高科技和創新的方式來製作與呈現新聞。

 

 

 

10分鐘找出虛假推特訊息

 

過去,新聞工作者會面對資料或新聞來源不足的問題,現在的挑戰卻恰好相反。網路成了許多人生活的延伸,人們在網路製造與留下大量數位資訊和數據,要詳細收集、檢查與分析這些資料,以便從中找出有價值的新聞已經不是人力所能及,新聞工作者於是面對TMI(too much information,太多資訊)的問題。

 

 

其中兩項在研討會上發表的項目,即TRAILS和Rumorlens不約而同都在想辦法利用電腦科技為記者找出虛假的推特信息和謠言。仍屬於開發階段的Rumorlens,平均能在疑是虛假訊息發出的10分鐘後發現它們,而且可以從每日4億則新發表的推特訊息中,找出90則疑是虛假信息,最後再依靠人力來鑒定它們的真偽。
 

 

另一個在2011年由美聯社開發開發,目前已被多家媒體採用的免費工具Overview,可以根據文字內容,過濾、分類與分析大量文本資料。南卡羅來納州的地方電視台WRAL的一名記者,在調查地方政府新推出的社會福利系統時,就利用Overview來檢查數千頁的地方政府官員電郵內容,最後找出一些官員投訴新系統錯誤百出的電郵,成功揭發地方政府試圖掩飾本身弱點的行為。

 

 

眾所周知,網路科技已徹底改變人們體驗資訊與新聞的方式。現在你可以閱讀文本、觀看照片或影片、瀏覽互動網頁,以及與作者和其他用戶互動交流,而且這些方式還可以相互拼湊結合,創造不同的體驗。這是一項新挑戰,也是一個新機會。新聞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聯繫背景不同的受眾,分享與瞭解各自的處境,進而產生同理心並相互支持鼓勵,形成一種集體增權(empowerment)。

 

 

運用電腦科技的新聞報道方式,在西方被稱為「電腦輔助報導」(Computer-assisted reporting,簡稱CAR)。這些電腦工具多數由大學、非盈利媒體組織如奈特基金會(The Knight Foundation)或媒體機構的內部研發部門所開發,屬於免費的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並且鼓勵新聞工作者、媒體機構內的程序編寫員,以及利用網絡技術來造福社會的公民駭客(civic hacker),群策群力改善這些工具。

 

 

這些努力背後的推動力,雖然有一部分是來自商業市場壓力,目的是在網絡時代繼續生存與發展,然而最關鍵的依然是美國新聞工作者、學者與一些企業領袖,長久以來堅持新聞媒體作為民主基石,負責監督政商權貴的信念。挨過從2000年開始席捲全美的報章寒冬,美國媒體已渡過驚慌失措的日子,進入積極重組轉型,開拓新策略與路線的階段。

 

 

近年來國內開始出現許多娛樂性媒體網站,紛紛走早期的《Buzzfeed》和《9GAG》路線,以「鬼馬抵死」(意指詼諧有趣)的內容吸引點擊率。美國的經驗告訴我們,無論是主流或另類新聞媒體,遲早都必須與這些新興網站爭奪瀏覽量與廣告。老話一句,不改變,就等著被淘汰。

 

 

【101創業大小事/整理報導】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機版 Copyright © 101多媒體科技事業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