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清楚自己定位 勇敢走出去

   
2014-11-05

想清楚自己定位  勇敢走出去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有時候,我們在台灣想做的事情和台灣以外的人想的事是一樣的,只是方向不同,我們走出去,他們走進來。

 

任何全世界的企業,來台灣創造工作機會、提高工資水平,都是一件好事,我們如果有好的環境,人才跑不掉,否則政府要擋也擋不了。


過去台灣把大陸企業當成客戶或生意夥伴,但未來,越來越多大陸企業可能變成台灣人的老闆。微軟併購諾基亞後,大幅裁員,但阿里巴巴卻在此時表態「Nokia, welcome to Alibaba」,對諾基亞人來說如天降甘霖。


台灣工作環境極待改善,已是共識。上周全球策略大師麥可波特來台演講競爭力,表示台灣總體競爭力在全球144個市場中排名18,薪資水準卻落到60名,顯示台灣的產業競爭力沒有跟著提升,他對薪資停滯現象「百思不得其解」。


波特可能不曉得,他在演講中已點出了問題答案:「台灣太愛降低成本了,最後只會走向惡性循環。」


台灣企業成功,不外乎兩種模式,一種是以鴻海為主的利用中國勞動成本服務外國客戶的「中國製造」模式,另一則是以康師傅為代表的「中國市場」模式。不管是前者或後者,都是以成本為價值的驅動力,拼命壓縮原物料成本、員工薪資,最後當然會出問題。


人才自由流動,有助於改善台灣整體薪資環境,體現台灣人才的國際市場行情,強迫企業主以創新帶動價值的提升,而非成本的降低。


台灣新興企業正處在國際化的十字路口,以PChome為例,不僅和大陸合作,又成立北美C2C電子商務平台。近期台灣網路公司集體赴東南亞考察,不少人準備以馬來西亞為業務起點。


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台灣網路公司只有以「台灣市場」為經營方向,許多人設計一個App就只是為了解決台灣本土問題。但漸漸的,世界開始只和台灣接軌,透過網路、透過連結,不管是我們跨出去,或別人走進來,環境的改變強迫台灣走向國際化。

 

台灣的問題多的不得了,但台灣的機會卻漸露曙光,因為外資在中國大陸的淘金熱已退燒,香港又陷入空前危機,這是天助台灣。美國商會調查,27%在大陸的美國公司預計未來一年不會擴大在華投資,高於前一年的16%。歐洲商會統計,只有63%的在華歐洲公司在2013年有盈利,低於2010年時的74%。

 

匯豐銀行剛公布「2014年外派人員最受歡迎國家排名」,台灣在34個地區中排名第八,在香港、澳洲及日本之前。今年七月發表的「全球最佳旅遊城市報告」中,台北在世界132個城市中排名第15,是過去12個月最受歡迎的據點之一。

 

台灣過去的問題是,沒有好好想清楚自己的定位。中國崛起,對台灣不一定是威脅,也有可能是機會。從外國人的角度來看台灣,不需要太悲觀。波特對反服貿的看法很中肯,他表示中國大陸國力永遠會比台灣強大,也未排除對台灣動武,「選擇不與中國貿易,無法改變上述事實」,務實的作法是藉由兩岸經貿協議,讓台灣與其它國家建立經貿關係。台灣的選擇不是A or B,世界或中國大陸,而是A and B,兩者都必需兼顧。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最近接受華爾街的日報專訪時表示,中國大陸將是下一輪競爭威脅所在。

 

這是台灣最國際化的公司、第一名的企業、最優秀的CEO,過去十年他眼中只有三星,從來沒有視大陸企業為競爭對手,這是他第一次對中國大陸明確提出看法。

 


【101創業大小事/整理報導】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機版 Copyright © 101多媒體科技事業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