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公司何時不再是創業公司?

   
2015-08-07

創業公司何時不再是創業公司?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們經常可以看到許多資金充足、長期穩定發展的公司,他們都是從startup,也就是創業公司起步的。就個人來說,我曾以為「startup」就是簡單地指某個尚不成熟的科技產品,或者某個即將邁上陽關道的小公司。

 

但是現在在這個定義中的,是那些世界級聞名的公司們,比如小米、滴滴快的、Airbnb和Uber等等,他們都被稱為創業公司,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他們顯然是掌控全域的巨頭。一定會有某種方式,能讓我們區分那些羽翼未豐的未來之星和將持續霸佔頭條的更成熟的公司們。

 

為此,我們首先要仔細考慮,什麼是創業公司?

 

 

一家公司何時應該擺脫創業公司的標籤?

創業公司的領域中沒有真正的硬性規定,因此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來判別一家公司什麼時候可以從創業公司的行列中畢業。因此下面我們提供了一些公認準則,你可以用來它們確定一個公司的商業地位。

 

明顯的決定性時刻

如果你的公司年收入在2000萬美元左右,你在這個領域的“試水”階段可能很快就要結束了,並且將很順利地找到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另一個明顯標誌是創業公司的人員規模。如果公司的固定員工在80—100名左右,基本就可以脫離創業公司的世界了。

 

最後一個清晰的路標是初創公司的退出。如果一家創業公司被收購,或者成功上市(IPO),那麼就可以肯定的說,它不再是一家創業公司了。

 

創業公司何時不再是創業公司?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增長曲線

美國知名孵化器Y Combinator的Paul Graham解釋說,創業公司的創業屬性逐漸褪去,是在他們達到經典S曲線的高原段的時候。根據他的說法,初創公司的增長速度一般要經歷以下三個階段:

 

極度緩慢甚至不增長:因為創業之初,產品還在發展的過程中;

快速增長:因為此時目標市場確定,創業公司快速的衡量、完善自己的產品,滿足市場需求;

高原階段:市場達到飽和,公司已具規模,受到需求減少的影響,增長速度下降。

 

這就引發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要如何判斷快速增長期的結束、高原階段的開始呢?從資料可以具體的看出,當增長率從峰值開始,以大約每週5%-7%的速度持續下降(Y Combinator的建議),最終固定在年增長率7%左右時,基本就進入了高原階段。

 

產品/市場的契合

產品/市場契合的概念是關於你的產品與目標市場的契合度。一旦一個產品的潛在市場已經確立,對產品的需求就需要被充分考量,以確保業務的可持續發展。

 

產品/市場的契合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確定,或是從評估產品在公司中所處的位置和經營狀況,或是看用戶的回饋和投票。

 

是不是要拋掉你所有的股票,是不是要並購那些比你更能吸引用戶的公司,是不是要雇更多的銷售人員來助力業務發展。這些都是風險投資機構Andreessen Horowitz公司的Marc Andreessen提出的幾個試用的評估標準。

 

另一種比較流行的檢測方式是由Sean Ellis(一位行銷大師和連續創業者)在博文中提出的,他建議初創公司進行用戶調查,問他們如果不能再使用某一種商品會有什麼感受。

 

如果至少有40%的用戶給出了消極的答案—也就是,如果不能再使用這種商品他們會非常失望—那麼Ellis就認為這樣的產品與市場就是契合的。

 

當創業公司的產品對於使用者來說已經不可或缺了,並且數值也在不斷增長,那就基本可以認為它不再是創業公司了。

 

 

心理                        

最後一點:很多人認為初創公司更多的是主觀層面上的定義,而非客觀商業領域中的分類,這就是說當一家公司失去創業公司的文化特徵時,它就蛻變成了成熟的公司。

 

再說一次,這可以歸結為創業公司和大企業之間的常見差異。大企業最先要考慮的,永遠是股東們和經營的底線。這意味著他們的預期往往是短期的,並且更加保守。然而,創業公司會更加傾向於有更多的迴旋餘地,和更自由地承擔風險、更迅速採取行動,而不考慮建立長期的協議或官僚風氣。

 

話雖如此,也確實有一些大公司內部有的獨立部門有更高的自主權和靈活性,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就像是一個初創公司——比如Google X。

 

創業公司和普通公司的區別主要是細節方面,並且變化的過程中也沒有明確的基準。套用一個Quora答主的話,「創業是創業者的冒險,但是一旦成為企業家,這種感覺便會逐漸消褪。」

 

 
(文章來源/虎嗅網)


相關新聞看更多:公司文化轉型?小心地雷!

 
【101創業大小事/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機版 Copyright © 101多媒體科技事業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