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後黃金3小時 你是蟲還是龍

   
2014-10-04

下班後黃金3小時 你是蟲還是龍 | 文章內置圖片

圖 / 取自網路

 

下班後,你都在做什麼?看電視、上網、吃飯、睡覺?或是把公事帶回家,繼續加班?對於這樣的生活,你覺得滿意嗎?

 

在你回答之前,先來看看別人的下班生活吧!

 

晚上8點半,擔任賽斯身心靈診所藥師兼院長特助的林娉如,正親切地和訪客聊著如何讓身心靈維持不老狀態。繼而談到人的年紀愈大,不表示體力愈差,80歲的人也可以表現得像18歲一樣有朝氣與活力。

 

此時的林娉如,說說笑笑,就跟一般上班族沒什麼兩樣。到了9點,她邊聊邊拿起背包離開辦公室,跳上計程車,來到了一家健身中心。10分鐘後,她已換上黑色運動背心與短褲,戴起紅色拳擊手套,站到練習場中,開始與教練進行一對一的練習。

 

「砰!砰!砰!」的拳頭打在教練的護具上,側踢、閃躲、再攻擊,此時的林娉如,眼神露出凌厲殺氣,跟40分鐘前的她,簡直判若兩人。

 

結束第一回合的練習,林娉如汗流夾背,一邊喘氣、一邊大呼:「痛快!」

 

這是林娉如從今年初開始學習的運動:散打搏擊。原本只是想改善身體過敏的毛病,沒想到愈練愈起勁,索性報名參加5月舉行的陽明盃散打搏擊錦標賽。面對多為20歲出頭的對手,1977年次的她竟拿下了女子組48公斤級第2名的成績。

 

接著,再來看看另一位。是生化博士,也是鳥博士

 

在台灣微脂體公司擔任研發部協理的曾雲龍,每到假日,一定會到關渡報到,從事他最喜歡的賞鳥活動並兼任解說員。

 

談起賞鳥,曾雲龍渾身散發著熱情,手機一拿出來,裡頭滿滿都是他拍攝的鳥類照片。賞鳥帶給他莫大快樂,「如果看到原本不預期會看到的鳥,那種偶遇的喜悅,就好像突然中樂透一樣,」他形容。

 

因為對賞鳥的喜愛,曾雲龍下班後會鑽研鳥類相關知識,十足是賞鳥達人。現在,他只要一聽鳥叫聲,或遠遠看到鳥飛過,就可以判斷出是什麼鳥,身旁民眾對他的功力往往驚嘆連連。「在公司,我是生化博士,但在外面,我就是鳥博士,」曾雲龍笑著說。

 

不管是林娉如或曾雲龍,都給人年輕、開朗、有自信的印象。除了工作領域外,他們在業餘活動中所展現的面貌,令人驚豔。你很容易就看得出來,他們的生活一定既豐富又有意義。

 

只是,這種令人直覺發出「怎麼可能做得到」、「哪來的時間」等疑惑的陽光生活,到底是怎麼來的?

 

答案是:從你下班後的時間開始。相不相信?只要好好把握下班後3小時的黃金時間,你就可以做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你的工作壓力會變小、人緣會變好、人生滿意度倍增,甚至,連財富也會增加!

 

為什麼是3小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契克森特米海伊(以下簡稱契氏)(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生命的心流》一書中指出,扣掉為求生存而做的「生產類活動」(如工作賺錢)以及為了保持身體機能而產生的「維持類活動」(如吃飯、睡覺、休息)後,一個人一天可以從事「休閒類活動」(如發展嗜好、運動、學習)的時間約只剩下6小時。

減少被動式休閒,增加主動式休閒

看起來不少,不過,相信沒什麼人可以完全填滿這6小時。扣掉早晨時光,多數人真正可以運用的下班後休閒時間,合理推斷大約是3小時左右。

 

基本上,工作與吃飯睡覺是固定的時間支出,你可以更動的幅度微乎其微。因此,如果你想在工作之餘,擁有更美好的人生,達成更多理想與目標,唯一的辦法就是善用這下班後的黃金3小時。契氏明白點出:「每日生活的總和究竟是一團塗鴉,還是藝術之作,就看我們決定做什麼,以及如何去做。」

 

下班後做什麼因人而異,但有一個原則可以參考,那就是:減少「被動式休閒」,增加「主動式休閒」。

 

所謂「被動式休閒」是指鬆散、消極的休閒活動,如看電視、聊八卦等。這類活動不會帶來焦慮,也不太需要動腦筋,因此,多數人喜歡以此打發時間。至於「主動式休閒」,主要是指專注、積極從事的活動,如嗜好、運動、彈奏樂器等。

 

「主動式休閒」雖然比較費神,但所創造出的樂趣卻遠高於「被動式休閒」,也更容易讓人感到快樂。

 

基本上,兩種休閒方式並不互斥,多數人對兩者都有需求,關鍵在於「比重」。如果你減少在沙發上當馬鈴薯的時間,以積極態度經營下班後的人生,你的時間會變得更有價值,好處也會多到讓你讚嘆不已。

 

開啟「心流經驗」,幸福、滿足又紓壓,開發有意義的下班後生活,可以為你創造「心流經驗」(Experience of Flow)。這是由契氏所提出的理論,意思是指當你全神貫注於某一件事情時,會引發快樂、滿足與幸福的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引起心流經驗的活動必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並且與自身擁有的技術旗鼓相當,例如寫作、滑雪、打橋牌、設計電腦程式、跳舞或讀一本好書等。

 

以林娉如為例,為了參加比賽,她有一陣子下班後幾乎過著運動員的生活,又要體能訓練,又要重量訓練,還要斷食、節食。然而,當她在做這些事情時,內心卻有種莫名的感動:「就是那種細胞被運用出來的開心感覺。」她接著說道:「我一邊跑還一邊跟我的細胞講,妳要記得,妳現在就跟18歲時一樣年輕、健康。」

 

專心投入一件事情,除了讓人快樂、感受到心流經驗外,還可以適度轉移焦點,大幅降低工作壓力。

 

曾雲龍就表示,賞鳥、找鳥時需要非常專注,「你根本不會再想工作上的事,壓力自然而然就釋放掉了。」他說:「我壓力大時,就會想趕快抽離當下的狀態,去做我喜歡的事。」

另一方面,利用下班後培養嗜好、運動或開發第二專長,也會為你創造工作以外的成就感。

有效工時比長工時更重要

愈加班,才等於愈努力嗎?事實上,愈是高效能企業,愈努力著手打破這種刻板印象與壓力氛圍。半導體業第一把交椅如台積電,率先把一週工時降低到50小時,去年營收照樣成長,在晶圓代工市佔率達到48.8%,奪下世界第一。

 

2009年開始推動業務員「晚一小時上班」的信義房屋,則是別出心裁,在權衡市場、業績與員工需求三者後,找出三贏方案。人力資源部執行協理黃郁仁解釋,「其實10點前的客戶來電並不多,不必全員stand-by。」將服務時間從早上9點稍微延後,對顧客沒有太大影響,卻能讓向來必須24小時開著手機、隨傳隨到的業務員,每天多享受一段晨光。

 

「有效工時比長工時更重要」除了部屬確實休假與否,列入主管考績的KPI(關鍵績效指標)外,同時公司也提供各種讓員工「smart工作」的教育訓練,例如拜訪商圈的行程規劃。以目前休假落實度為100%的狀況下,今年4~6月營收仍較去年同期成長約1成3,顯然,樂活與績效間,絕對是可以同時並進的。

 

從個人到企業,從國內到國外,如何經營有品質的工作外人生,已經是管理跟個人競爭力上的顯學。在這樣的風潮下,若你是虛擲光陰慣了的上班族,該如何踏出第一步?

 

在工作日裡選定一天(週三是不錯的選擇),無論如何,就是要準時下班,去做你喜歡的事。等你感受到主動式休閒帶來的愉悅後,接下來,你自然會有動力,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工作,然後自在享受你的下班後人生。

 

最後,要克服的是你的慣性。開始改變時,必須推自己一下,建立新的工作節奏。等到它形成習慣,像滾輪般自己滾動後,一切就變得很自然了。而這一切的前提,就如島田誠所言,啟動下班後的人生,「你需要的不是錢,也不是時間,而是意志力!」

 

【101創業大小事/整理報導】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機版 Copyright © 101多媒體科技事業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