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孤獨? 從改善交友慣性做起

   
2014-11-17

害怕孤獨? 從改善交友慣性做起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飽足感和安全感都與生存有直接的關連,所以大腦會想盡辦法獲得這些情緒。那麼親密感呢?大腦也會拚命填補親密感嗎?

 

 

根據研究,生理需求獲得滿足,但缺乏與他人互動關係的孩子,和親密需求充分獲得滿足的孩子相比,生存機率大幅降低不少。

 


 
三種扭曲的人際關係慣性


 
人天生就有親密需求,而想要滿足這份需求的欲望,成為建立人際關係的主要動力,只是每個人採取的方法不盡相同。
 


幼年時期使用的方法,在長大成人之後會延續成為親密感的取得方式,而每個人使用不同方法所產生的差異,也會在相處的模式中凸顯出來。相較於親密需求獲得滿足的人,在幼年無法充分取得「親密感」的人,對於親密感的取得方式會產生扭曲,人際關係也會反覆出現問題。扭曲的親密感追求方式有三種:
 

 

一、渴求型:

 

對親密感極度渴求,一有機會就會撲向它,彷彿餓了好幾天沒吃飯一樣,狼吞虎嚥的塞進過量食物,最後消化系統不堪負荷而出現問題。例如只要一談起感情,就十分擔心對方會不會離開。為了讓自己安心,採取緊迫盯人的方式,時時刻刻打電話給對方,確認再確認,同時不斷要求對方表現出關懷和愛意。這就像暴飲暴食一樣,過度的親密需求最後會導致人際關係破裂。問題出自不懂得從容不迫的獲得並享受親密感。

 

 

總結渴求型所形成的人際關係慣性,包括:

1. 過度渴求對方的關注。

2. 擔心被拋棄,時時想要確認愛意。
3. 無條件盲從對方,過度依賴。
4. 沒有定見,一律遵從對方的意見,想要成為對方的附屬品。
 

 


二、放棄型:
 

這種類型的人了解自己的親密需求,想要認識別人、與人交往,也希望參加聚會,卻裹足不前。原因是他們曾經嘗試獲得親密感,但因為失敗而留下創傷,於是不敢貿然再次追求。

 

 

親密感放棄型的人,內心的想法是:「我雖然很想和別人好好相處,但肯定會失敗。這樣一來我會很受傷,最好還是放棄吧!」,極度缺乏安全感,處在眾人當中會緊張得無法言語,也不敢與人有視線上的交集。但他們內心有很強烈的欲望,希望親近別人,只不過最後選擇放棄。
 


親密感放棄型的另一種表現型態,就是一旦察覺彼此關係變得親密,就會心生畏懼而逃離。這樣的人雖然強烈希望獲得親密感,卻會在即將如願時選擇放棄。他們期待擁有深度的親密感,但另一方面也為此感到恐懼,於是選擇在被傷害之前,先離開對方。
 
放棄型所形成的人際關係慣性有:
1. 認為無論到哪裡都無法融入群體。
2. 認為自己與眾不同。
3. 認為自己與眾不同。
4. 經常出現疏離感。
5. 覺得如果別人了解真正的自己,就會離棄自己。
6. 自認為有很多缺陷。
 

 


三、拒絕型:


這類型的人否認內心有親密需求,就像厭食症患者忽略並否定飢餓感一樣,甚至認為親密感會妨礙自己的成功。這種情況有可能是因為成長過程中,親密感無法獲得滿足,導致出現這種「親密無感症」。

 

 

這類型的人也有可能和親密感放棄型的人一樣,曾經嘗試追求親密感,卻因為失敗而受挫。如果說親密感放棄型是消極被動的放棄自身需求,那麼親密感拒絕型就是積極主動的否定並排斥親密需求。
 


「我喜歡一個人,與別人相處我覺得很累,工作就是我的朋友。我想要在沒有人的地方獨居生活。」會說出這種話的人就是屬於親密感拒絕型。但這樣的人並非沒有親密需求,而是在自欺欺人。即使從工作中獲得成功,他們內心深處還是會感到空虛惆悵。
 


拒絕型所形成的人際關係慣性則有:
1. 經常懷疑對方的意圖,不相信任何人。
2. 對於別人的想法毫不在意,以自我為中心行動。
3. 公事公辦,只專注於與工作有關的事。
4. 出現所謂王子病和公主病的行為舉止,不體諒別人,給人自私的感覺。
 


 

 

脫離扭曲的親密關係


如果你經常在不知不覺中因為反覆的人際關係慣性而受傷,想要脫離對自己造成阻礙並帶來傷害的習慣,唯一的方法就是培養新的習慣。
 


第一步是先了解本身所擁有的人際關係慣性,這樣才能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以及該如何改變方向。但是要察覺自身的人際關係慣性並不容易,即使別人十分清楚你的慣性行為和說話語氣,當事人卻很難看清自己在人際關係中有哪些反覆的習慣。
 
請環顧身邊的人,想想看:他們是怎樣的人?願意為你付出的人有多少?經常命令你,要求你照著他們意思做的人多不多?是否有虐待你、折磨你的人?接著進一步回溯過去:你小時候認為重要的人是什麼樣的人?你身邊的人多半具備了哪些特質?你發現什麼共同點了嗎?藉由這個步驟,能夠找出自己擁有的慣性。

 

 

如果這樣還不夠,請想想對你來說印象深刻的人有哪些共同之處。閉上眼睛去想,從年幼時期的人際關係中尋找是否有被傷害的經驗,尤其是對你來說很重要的人,回想那些被他們傷害的經驗。除此之外,也試著回想年幼時和父母之間的關係,以及當時感受到的情緒。檢視當時是否重複出現某種人際關係慣性,同時和現在的人際關係模式做比較。
 


是否有反覆出現的習慣?是否發現受傷的原因都是一樣的?或者,是否發現因為害怕受傷,而無法敞開心房的自己?


 
請看看過去你擁有的錯誤習慣,是屬於渴求型、放棄型,還是拒絕型?如果想要從扭曲的人際關係慣性中脫困,就必須找出並改變成與那種慣性相反的思考和行為。為了做到這一點,必須尋找證據,證明現有的人際關係慣性是「不正確的」。

 



習慣正面的全新關係


所謂的第一印象,許多人覺得很重要,也有人相信一見鍾情是真愛。一見鍾情給人相當浪漫和命中注定的感覺,但事實上必須格外小心,因為那有可能只是「對方正好符合自己過去的感情習慣」,是大腦發出的一種訊號,目的是為了延續自己原有的人際關係慣性。

 

 

擔心被拋棄的人,或依賴心強的渴求型的人,很可能無意中被忽視自己、強勢打壓自己意見的人吸引,於是情感上容易對這樣的人一見鍾情。但是為了改變習慣,必須努力試著接觸能接受你意見的人,即使有點陌生,不太合乎你過去的慣性,也要試著接近真正懂得尊敬你的人、給你穩定感的人、有困難時願意在身邊幫助你的人,以及願意聆聽你意見的人。

認識異性時,即使對方和你的理想條件相差甚遠,也盡量多見幾次面,試著習慣不同類型的人。這不是要求你一定要喜歡對方,而是讓你避免因為不習慣而錯過好機會。重要的是熟悉與你本身習慣相反的關係。放棄型和拒絕型的人也一樣,應該接觸對你有興趣、願意主動親近你的人,不要讓機會溜走。對於身陷情緒慣性陷阱的人來說,瞬間的感性吸引力,不如理性的判斷來得重要。請試著理性評估,讓對你有益的人圍繞在你的身邊。遇到困難時,誠實說出來,向他們尋求幫助。這種新關係便能創造全新的人際關係習慣。

 

 

受人際關係所擾的人,經常會說這樣的話:「真不知道我怎麼老是吸引那種人?那樣的人就是會一直招惹我,我有什麼辦法?」這種說法沒錯。接近你的人不一定是你主動選擇的人,但最後是什麼樣的人留在你身邊,必然是你自己的選擇。年紀小的時候,只能被動接受身邊的人,但長大後的你是有選擇權的。

 

 

 

【101創業大小事/整理報導】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機版 Copyright © 101多媒體科技事業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