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大陸:歷史記憶烙印心中 揮之不去 (下)

   
2016-01-28

 

因為我們沒有共同的歷史記憶
作者 : 廖信忠

 

台灣與大陸:歷史記憶烙印心中 揮之不去 (下)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廖信忠,1977年出生於台灣,現居大陸。著有《我們台灣這些年》《我們台灣這些年2》《台灣這些年所知道的祖國》。有共同回憶才有最美的歷史,台灣電影多年呈現早期台灣與大陸分不開的線,一直緊緊繫著不放開。 

 

吳念真的自傳性電影《多桑》講受日據教育的父親,與戰後出生受教育的子女在意識型態上的不同,鬧出很多家庭糾紛

台灣跟大陸這一百多年來,實質有聯繫的只有1945到1949這短短四年間,絕大多數的民眾根本不足以了解大陸是什麼,這扇門就關上了,等到40年後這扇門又重新慢慢開啟時,台灣人因為長期反攻大陸政治教育及宣傳的影響,已經帶著另一種有色角度好奇來看大陸。我意並不在重述一次那些所謂台灣悲情的歷史,事實上,台灣人一大問題就是太常沉溺在自己所謂的悲情歷史當中,用太多感動自我的悲情往事作為排拒他群體的理由,覺得為什麼別人都不能理解台灣人的想法。

 

從歷史的長河來看,這種悲情真不算什麼,任何時代,任何族群,群體,大到一個民族,都有類似的苦難歷史與記憶,不僅台灣有,久遠一點,以前猶太人有,近一點巴爾幹諸民族也有,在亞洲,韓國的苦海深仇廣為人知,大陸也有百年國恥顛沛流離的記憶,就算是發起戰爭的侵略者日本,被丟了兩顆原子彈後到現在也有被害者意識,即使到了科技發達衛星已能飛出太陽系的現在,這樣的民族悲情仍然不斷持續發生,比如現在的非洲,現在的庫德族。但我不太愛提所謂歷史長河歷史巨輪,因為個人的微小吶喊總在這些後人看做風雲的豪邁敘事中被碾壓,風一吹,煙消雲滅,儘管這些悲情都是歷史上微不足道的一部份,真的不算什麼,可是沒有人會願意活那悲情的當下,因為不幸的是,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會被碾壓的那群人。

 

普法戰爭時期的法國歷史學家勒南(Ernest Renan)發表過一篇名為《何謂民族》的知名演說「共同的苦難比起歡愉更能團結人民,對民族記憶來說,悲憤比勝利更有價值」

比悲情更可悲的是,明明大家都有類似的悲情,卻又無法包容他者的悲情,假裝不存在:猶太人亡國後遠離他鄉,千年來遭受歧視,遭有計畫屠殺,本該是最能理解亡國之苦;復國之後,卻同樣迫害巴勒斯坦人,將他們趕出家園。上世紀90年代的巴爾幹戰爭,不同的國家民族都能淚聲俱下述說自己的悲情,不管你聽那一方說,都很有道理都值得同情,他們彼此卻又同樣的手段去屠殺非我族類,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悲情並不意味著不同族群的人類可以相互理解,有時候反而變成族群間的零和。

 

台灣意識強的人經常高喊台灣人出頭天,同樣的,大陸也高喊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看似歷史脈絡不同,卻殊途同歸,背後都是一連串苦難、屈辱的歷史條件所搭建而成的情感結構,台灣被割讓出去後無法切身體會什麼是百年國恥,從自身的立場只知道這塊土地上的統治者來來去去,沉溺在自己的悲情裡;而大陸自然也難理解,為什麼台灣對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冷感,那是因為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因為歷史原因,慢慢培養出對政權的不信任,轉而對自由的追求,對多元化的守護。如果民族是想像的共同體,很​​遺憾,過去一百多年來,兩岸並沒有很多可以一同想像的載體。

 

回顧台灣歷史,早期開拓移民,漳州人泉州人械鬥不停,他們面對粵籍客家人時,才意識到自己是閩籍;閩粵移民遇到原住民時,才意識到自己是漢人;待日本佔領台灣,他們意識到自己是中國人;日本統治台灣五十年間,台灣人又意識到他們與日本本土人的不同;台灣光復國民黨來接受台灣以後,讓許多台灣人徹底失望,寧願相信以前日本人做得更好;1949年外省移民大量來台,台灣人與外省人,從一開始衝突不斷,經過了幾十年,在這風雨飄搖的小島上共同渡過不知多少外部而來的危機,大家都一樣苦哈哈,待第二代,第三代人出生,省籍情結越來越淡。你會發現,從1895到1945,半個世紀,從1949到現在,又是半個世紀多一些,每半個世紀都會兩三代人出生,不管什麼時代出生的人,歷史都在他們所思所想當中留下烙印,並且凝聚形成了共同的歷史經驗,要建構共同的歷史記憶,這並不是一蹴可及的事,每次是個漫長的建構過程。兩岸過去一百多年來沒有共同的歷史經驗,這並不代表未來不會有。

 

幸運的是,這個時代是兩岸一百多年來最好的時代,會有新的一代年輕人起來,他們沒有太多的歷史恩怨包袱,沒有太多的意識型態,相較上一代,也更講求個人主義。在習慣於集體敘事下,個人主義經常被認為是自私、離經判道,這種觀點卻忽略另一很重要的面向,畢竟我們現在處在一個相對和平的時代,講求個人不僅是訴求自己的觀點,更進一步,也需要學習尊重不同的個體的想法,才能釋放解壓在集體中被壓制的潛在矛盾;個人並不只是站在自己立場,更大的意義是,人終於有了他自己的生活,可以自己選擇追求自己想要追求的事物。台灣各族群間的最大公約數就是生活,政權再怎麼更迭,政治再怎麼紛亂,即使在悲情之下也要苟延殘喘得生活下去,同樣的,兩岸在價值觀、意識型態上差得太多,講幾句話不投機就吵了起來,可是大家都在生活,撇開政治這些上層建築的事,你卻能在那些最柴米油鹽,最俗氣的事中找到共鳴。

 

 

台灣與大陸:歷史記憶烙印心中 揮之不去 (下)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今年過年回台灣,我妹妹全家從美國回來,我看到我四歲小姪在那噫噫呀呀唱歌跳舞,我聽了好幾次才聽清楚他在唱些啥:小蘋果!我大驚問我妹,你們住美國他怎麼會唱小蘋果?我妹理所當然說,他們幼兒園同學很多都大陸去的,全家都在聽小蘋果,他聽久了自然就也會唱。過去台灣人對大陸傳過來的事,總是小心翼翼,電視中出現了大陸用語,這是文化統戰!廣告中出現簡體字,這是文化入侵!對大陸文化娛樂領域的事物,充滿戒心,可是一曲小蘋果,幾乎是一夕之間,佔領了台灣的大街小巷,大家都在唱都在跳,台灣人對這麼歡樂的歌曲毫無架招之力。

 

即使是台灣號稱最綠,被認為是逢中必反的民視,依然唱小蘋果唱得挺開心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以前各種文化交流團沒做到,宋祖英、譚晶等人來台灣演唱沒做到,什麼四野後代合唱團來台演唱更成了笑柄,宏大的家國民族深情號召沒起什麼做用,反而最讓人看不上眼,登不上大雅之堂最俗氣的小蘋果不費吹噓之力就做到了。越是生活的事越能引起共鳴,如果幾十年後,我們回憶起這幾年,我們會說那一年我也在唱小蘋果那一年我也在看蘭陵王和甄繯傳,甚至心照不宣會心一笑說那年除夕我也在等陳冠希的片子,有這些共同的生活經驗,那麼,屬於兩岸新一代人共同的歷史記憶,就慢慢被建構起來了。我們都太沉溺在自己的歷史情緒當中,以致於忽略了對方也有苦難歷程。

 

龍應台今年在香港書展的演講中,提出跨越不同歷史記憶的「大傾聽」時代,「一個人的記憶就是他的尊嚴」。每個人可能會有不同的受苦故事,不同族群有不同的戰爭經驗,兩岸有不同的歷史記憶,這些都值得尊重,需要放下成見來傾聽彼此,只有傾聽,我們開始學著寬容,並且走向和解;過去我們都太習慣於宏大的敘事,有時反而成為互不兼容的情感框架,而只有我們承認生活,真正懂得尊重柴米油鹽,從這齣發,才會慢慢開始有共同的新故事。如果21世紀真的是中國人的世紀,那並不僅是軍力有多強,經濟實力有多大,全世界都怕我們,我更盼望是傾聽,包容及和解,成為一個典範,鼓舞世界上其他還在遭受苦難的人們與民族。

 

老話一句:不管未來走向何方,我們依然血濃於水。

 

 

文章來源:資本聯盟

相關文章看更多:台灣與大陸:因為我們沒有共同的歷史記憶 (上)

 

【101創業大小事/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機版 Copyright © 101多媒體科技事業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