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還要會用 看大數據如何變輕巧

   
2015-03-02

多還要會用 看大數據如何變輕巧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大數據(Big Data)堪稱數位革命以來的最新亮點,而它將於2015年以巧數據(Smart Data)之姿迫使行銷人面對分析技能的重要性:誰先從數不盡的土石中發掘出寶礦何在,誰就能率先掌握市場。


1.「樣本」等於「母體」時代來臨

真正的「大數據」根本上揚棄了「隨機抽樣」的做法,將最完整的資料集視為「巨量」的必備基礎,意即透過「樣本」等於「母體」的概念,淘選全部的資料以求解讀的高度精確性。

 

因應如此龐雜的作業,革新的硬體端能讓處理數據的時間縮短至毫秒,除了便於運算更大量的資料,也提供了應用上的即時性。相對的,資料從何而來同樣要仰賴硬體負責收集,如Nike所研發的穿戴式裝置就藉由使用者的運動數據,判讀其生理表現、活動慣性等…將來活用於銷售、社群凝聚等的行銷手法將更令人期待。

 


2. 挑戰傳統行銷追根究底的思維 

身為行銷人,一向想知道「為何如此」,巧數據是從幾十億筆資料中,套入幾萬種運算模式後才找出資料之間的相關性,也許這些相關性表面上無法解釋,但只要能透過數據發現達到行銷目的,知不知道成因也就沒這麼重要了。

 

早期Amazon根據個人喜好剖析樣本,嘗試找出顧客間的相似性來推薦書單;像是買了一本關於波蘭的書,系統就建議一票探討東歐的作品給你,但問題就出在消費者根本不需要再買功能相仿的書了! Amazon員工說:「系統推薦的書,和你過去買的大同小異,而且沒完沒了,有點像和笨蛋一起去買東西」。

 

爾後Amazon研發出「品項對品項(item to item)協同篩選技術」:從巨量資料找出不同商品間的關聯,就能做出跨品類、意料之外的推薦,使業績獲得驚人的成長。

 

當然,這類應用不表示在其他平台照樣管用,利用更個人化的「Audience-based技術」使轉換率高過「品項對品項技術」六倍之多。有了上述大數據轉化為巧數據的完美實證,行銷人只要知道「正是如此」,就不須太執著於「為何如此」,反而可以扭轉思維,將更多精神投注於電腦不可及之處。 

 


3. 精準溝通更上層樓,徹底引爆一對一行銷 

以前把客群分類做行銷,但現在人人都有獨一無二的樣貌。伴隨著大數據運算的成熟,助長巧數據的即時性與與個人化,在巧數據加持下,一對一行銷的威力將全面橫掃。

 

【101創業大小事/整理報導】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機版 Copyright © 101多媒體科技事業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