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公分的堅持 讓他年收破800萬

   
2014-01-02

0.001公分的堅持 讓他年收破800萬 | 文章內置圖片

 

(圖片選自網路)

 

「鏟花」(Scraping),是一門從200年前工業革命流傳下來,機器無法取代的金屬加工手藝,世上第一台機器就是由此技術生產出來。台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總幹事黃建中形容,鏟花就是「機械雕塑師」,主要原理是用手工一刀刀去除影響機械精度的物質,藉此矯正機械加工的誤差,影響產值上千億元工具機競爭力。

 

「他是我見過最厲害的鏟花師傅,」上銀董事長卓永財欽點,讓張振財成了至今唯一一位摘下機器公會機械達人稱號的鏟花師,現階段年收入破800萬元、淨賺400萬元,是含金量最高的鏟花職人。

 

「嫌貴你可以找別人,別人修不好回頭找我,價錢再加一倍!」張振財的自傲,來自他的獨門技藝。其實,30年前他還是鏟花門外漢,連機器長什麼樣都沒看過。

 

1980年代,學美工的他,第一份工作是在台北設計公司,林森北路上的酒店,10家中有8家他都裝潢過。一次,跟大哥看工廠,第一次接觸鏟花,越觀察越有興趣,張振財心想,小學畢業的大哥都會,自己一定也可以,於是他拿起鏟花刀從頭學起,一鏟就是30年。

 

 

每天調姿勢上萬次,內化成身體記憶

 

學習過程不用3天,手掌就脫皮、起水泡,第1個月雙手又腫又痛,10個學徒至少有9個會放棄。至少經過上萬次失敗,張振財才摸索出每一刀都鏟得下去,進而精準控制力道,並鏟在正確的點上,「它要手腳跟腰力一起,一個地方錯就沒辦法鏟下去,1個月內絕對拿不到竅門。」

 

學鏟花就像練投籃一樣,四肢等身體出力方式各有一定功能與節奏,必須經過無數次練習內化成自發動作,他透過每天成千上萬次重複微調姿勢動作,才掌握到腰力控制長寬、左手下壓力道決定深度,右手則控制鏟花點,以及雙腳重心配合到更順暢的「身體記憶」。

 

軌道最高和最低之間的差距可能是極細微的0.001公分,也可能是0.1公分。張振財解釋,鏟花不像一般藝術品雕塑,只要一個地方不準,就會影響其他地方的精密度。「鏟花只能挖掉、不能補,一旦鏟錯地方要從頭再來一次,其他等於都白做,難就難在這邊。」他透露。

 

 

苦練眼力和手勁1千天,速度快上3倍

 

「我光做3年,就比其他人做30年還多。」超過1,000個日子的苦練,讓他的手藝是別人的3倍快。「我練到手的動作可以配合眼睛,眼睛速度看多快,我就有辦法鏟多快,」對接案為主的鏟花工作來說,速度越快,等於累積財富的速度也越快,讓他再放大自己的價值。

 

「要做手工業,你技術就是要練第一,沒有第二的問題,因為你做第二,永遠做不贏人家!」逼自己一定要練出速度,全心投入工作的他,只想著一直重複同樣動作以求精進。

 

他發現只要應用腰部瞬間爆發力就能增加速度,逼自己練出全靠腰力,上半身維持不動的姿勢,速度之快,夏天鏟不到半小時就滿身大汗,冬天鏟花刀一鏟,熱度竟讓機器接觸點冒出氤氳白煙,「你們用眼睛看我做工作,跟不上我的眼睛,你不知道我在鏟什麼,可是我已經鏟好了。」

 

 

遇到機器有問題,解不出來不往下做

 

「只要遇到機器有問題無法解決,我就不做下一台。」張振財不諱言,當機台生產出的零件不準,就會被質疑鏟花不準,不像其他師傅都是照做、得過且過,他會從材質、硬度、軌道等機械設計與熱量溫度之間的變化等機械原理,一一檢視,找出問題與最有效解決方案,「沒找到真正原因,下面怎麼做?(技藝)停在那無法前進。」

 

敢拚就有路,張振財靠自己不斷下苦功,這才贏來了鏟花職人的真功夫。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機版 Copyright © 101多媒體科技事業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