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臺味的本土記憶:原住民、島嶼子民的共同文化

   
2016-03-26

文‧吳欣穎

最臺味的本土記憶:原住民、島嶼子民的共同文化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近日年節賀歲片《大尾鱸鰻2》出現揶揄輕蔑原住民的樣貌與語言情節,引起輿論風波,雖然原住民族正名運動已屆滿二十年,可如今他們仍未獲得「同是臺灣一份子」應得的尊重與認可。

 

基於落實平等的憲法概念,臺灣原住民在社會福利、教育、工作上都擁有「合理的差別待遇」,例如考取原住民語言認證的原住民學生,在國家升學考試中能獲得「加分」優待、《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也明定部分公家機關需聘用具原住民身分的員工,但這些政策只捍衛到原住民「經濟」、「受教」的平等,卻忽視原住民族最重要的「文化延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副館長,同時也是臺灣大學人類學博士的林志興認為,「若提到最能代表臺灣的文化那一定是原住民文化了!」相較於難以與中國大陸有所區別的「漢文化」,橫跨臺灣島幾千年的歷史的原住民文化更具代表性。

 

在魏德聖導演的《賽德克·巴萊》中,我們都看到霧社事件裡,日據時期原住民被欺壓、剝削的場景,雖然這樣激烈的場面在臺灣早已消失,但在原住民正名運動後的二十二年來,同住在這塊島上的人們依然不夠瞭解彼此間的文化差異,所造成的文化衝突也依然持續著。

 

三年前外交部推出國際青年大使交流計畫,鼓勵大專學生到國外宣揚臺灣多元文化特色,發生學生演出原住民族樂舞,意外穿錯服飾讓不同族混搭,更出現跳錯族群舞蹈的狀況,這場意外讓臺灣社會對「原住民認識」的議題浮上檯面。林志興說:「這不能以『適者生存』或『強權』的角度看待弱勢文化衰亡,應該認真看待現在的臺灣是『多元文化並立』,而被認為是弱勢文化的原住民文化也應該被瞭解與接受」。

 

最臺味的本土記憶:原住民、島嶼子民的共同文化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即將失傳的原住民文化
在原住民的傳統文化中,每一個祭典歌謠都有自己的意涵存在,除草時吟唱的歌謠內容會傳承草該如何處理的智慧,每年的收穫、氣候的變化……與大自然共同生活的點滴或生活智慧都被記錄在歌謠裡。

 

觀光景點裡經常販售的原住民服飾,也有它莊嚴的意涵。臺東縣聖佳琳原住民關懷發展協會秘書Siku表示,原住民的服飾會依照年齡有所改變,她說:「在阿美族的傳統裡,不同年齡有不同階層訓練,通過訓練的族人才可穿特定服飾。」可惜這些知識在現代社會中並不普及,換言之,除非你是原住民,或是對原住民文化有興趣自發性學習,不然也許終其一生都不知道原住民族與自然共存的古老智慧。

 

以教授卑南族文化為主要任務的卑南族花環部落學校(簡稱花環學校)教務主任林朱珮提到,在卑南族的文化裡,檳榔並不是惡習,而是日常生活中作為傳統結婚、訂婚聘禮,與迎門送客的禮敬物品。此外在卑南族巫術儀式中,檳榔也是不可或缺材料。

 

就連常聽到的「小米」在卑南文化中也有相當多的禁忌與習俗,它並不只是釀酒的材料,更是卑南族傳統的主食,對耕種小米文化的神聖態度表現在從播種開始的,祈雨、除草、收割前的祭禱。

 

林朱珮說:「卑南族上半年文化都圍繞在小米文化上,強調農業互助的卑南,到了三月會吆喝親友一同支援除草,抵達目的地後在領隊招呼下,伙伴們成排散開,迅速展開一天除草、間苗的工作,期間也會吟唱歌謠提振士氣」。

 

林志興說:「站在『人口配比』的角度,原住民的確是少數居民,生活空間也是邊緣位置,但若站在『臺灣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原住民族涵蓋這座島與大部分的歷史,重要性是大家無可否認,也有責任維護的。」但如今,傳統原住民文化逐漸式微,單靠各族內自發性的繼承相當難「傳承」完整的原住民文化,再不汲汲保存,未來不但普羅大眾會不認識原住民文化,生活在部落外的原住民也會逐漸與祖先的智慧脫鉤。

 

最臺味的本土記憶:原住民、島嶼子民的共同文化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從觀光與教育開始:宣揚、保存原住民文化
為了增加漢文化、原住民文化間的交流,也為了協助原住民文化傳承,原住民族委員會(以下簡稱原民會)自二○一二年逐步推動設立「部落學校」,讓原住民族用自己的方式教育下一代,林朱珮表示,就算不是原住民,也很歡迎學生就讀。

 

課程安排在國民教育外的寒暑假與週末時間,目前原民會已輔導設立排灣族大武山部落學校、卑南族花環部落學校、阿美族Cilangasan部落學校、泰雅族南湖大山部落學校及布農族東群部落學校等五所部落學校成立。

 

在花環學校裡,學生不僅要學「會所文化」,理解卑南族的政治結構,更要從小米文化中理解部落經濟的主要來源,另外部落歷史、族語、編織、食物烹煮的禁忌也是學生必修項目。

 

花環學校校長Akawyan Pakawyan(林清美)表示,老人家身上有太多的寶,傳說故事;傳統美德,習俗、禮節、體能訓練、生活技能,如果消失在我們的手上那真是罪過。

 

林朱珮認為無論是對部落內,或是對一般的民眾,都該強調原住民文化傳承的重要。

 

身為卑南原住民的她最感同身受的便是語言的流失,在「說國語運動」的影響下,禁說方言讓她到高中苦學才會說自己的族語,當時的她為了通過第一屆族語認證,每次上課都得花一個小時的車程,到補習班學習族語的現象至今仍相當普遍。

 

十二年國教後,原住民語言將被納入課程內容中,花環學校也即將轉型,從教學導向變成課程、教材設計導向,我們無法預測將原住民納入國民教育後會激起何種漣漪,但教育下一代用開闊的心胸理解臺灣這塊土地的各種文化及歷史,並傳承先輩的智慧,絕對是生長在臺灣的我們需擔負起的責任。

 

 

文章來源:卓越雜誌  2016.03

 

最臺味的本土記憶:原住民、島嶼子民的共同文化 | 文章內置圖片

(封面/卓越雜誌提供)

 

 

 

【101創業大小事/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機版 Copyright © 101多媒體科技事業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