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式教育 非適合每一個孩子

   
2014-11-03

制式教育 非適合每一個孩子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讓孩子走出教育體制的呼聲日漸明顯,甚至已有家長著手安排孩子到非屬體制的學校就讀。但目前環境還只存在對正式教育的看中,注重孩子成長過程又擔心他未來跟不上同齡孩子腳步的家長們正在左右為難,別慌,以下有個體制外教育的實例,證明了體制外的孩子更具與眾不同的理想。

 

十九歳的他,一站上舞台,拿著麥克風望著台下,什麼都沒有說,表情是那麼自在而自信,毫無虛假和造作。

 

他提出的夢想計劃是:「迷途的膽量,闖蕩世界,遠離麈囂的1900公里。」他要從雲南大理出發,用一雙腳徒步走1900公里的滇藏公路,走到西藏拉薩,停留在拉薩做文字和影像紀錄。他計劃從今年九月便進入準備期,十月從雲南大理出發,用兩個半月來徒步旅行。

 

和所有上台的青少年們最大的不同是,他的基本資料上只寫了三個字:非在學。如果再往下讀他的自傳,那更是和台灣絕大部份的青少年不一樣,他只上過一星期的幼稚園就和家人離開城市,全家搬到苗栗的深山裏,母親刻意的讓他童年和大自然對話,讓他接受大自然給予的自由,一直到小學三年級的階段才返回城巿,接受體制內的敎育,一直讀到國中二年級。

 

是父母親刻意的安排,讓他童年躲掉了體制內的敎育,卻又讓他在少年時代回歸體制內,這樣的進出體制的安排其實是有點冒險的,但是卻給孩子多了一點選擇和刺激。在體制內受敎育時他愛上了舞蹈,他想發展自己的身體,甚至成為他未來的工作。於是他在國三那年決定離開體制,選擇了苗栗的體制外高中「全人實驗中學」接受不一樣的敎育。進入青少年時期的他,從舞蹈的學習進入了音樂和戲劇的領域。

 

他外表看起來是瘦小的,但是卻是健康結實的,有一種飽滿和張力。原來全人實驗中學有一門必修課程是「登山」。所以從高一之後他就開始了各式各樣的訓練,包括登山前的探勘和雪季的雪訓,他說冬天登上被白雪覆蓋的山頂內心受到的震動極強大,於是十七歲讀髙二那一年,他在做了足夠的體能和各項技術訓練後,他跟隨著登山敎練們遠征北美第一高峰「麥肯尼」,這是北極圈外,最低溫是零下四十度的六千公尺高山。他描述自己成功的結束了遠征之後,在下山時見到了夕陽染紅了連綿的雪白山頭,他止不住的淚流滿面,忽然領悟了父母親給他的自由和選擇。

 

當他在大學時代再度回到體制內的大學舞蹈系後,竟然有一種要失去最珍貴的東西的失落感,他說他竟然沒有那種充滿了生命熱情活下去的動力,甚至於連活著的感覺都失去了。於是他辦了休學,在台灣各地流浪,他用打工來交換住宿,他當過生態導覽員、擺攤賣咖啡、油漆工,最後落腳在屏東的港仔村,和朋友們經營課後輔導,協助偏鄉的小孩。之後他又來到台灣東部流浪,他用搭便車的方式沿著花東替民宿工作,認識許多朋友。「這才讓我有活著的感動。」他向大家解釋他原先的迷惑和失落。

 

當他做完了報告,我知道他已經得到了滿分。我只問了一個問題:「我對你的父母感到好奇。因為這在台灣,實在太少見了。」他笑了起來,他說他的父母親便是「苖栗全人中學」的創辦者,而且也曾經要他聽我的一個談社區自救的廣播節目。在場的評審們都譁然起來:果然,有怎樣的父母,就有怎樣的孩子。

 

我說我沒有問題了。我靜靜的移開眼鏡,擦拭感動的眼淚。我想起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自己曾經在自己住家的頂樓,花了一整天,招待一批來自苗栗全人中學的孩子們,告訴他們我成為一個創作者的過程。我很詳細的展示了自己和家人共同創作的一系列童話故事。有人全程專心傾聽做筆記,有人已經分心玩耍。創辦者笑著說:「這就是我想要給孩子們的敎育了,接觸不同的人,讓孩子們了解人生的各種可能。而不是早早替他們做出人生的決定。接觸,本身就是敎育的目的了。」

 

我在想,那天來過我家頂樓的那些孩子們現在去了那裏?他們還記得那一天,在一個畫滿圖畫的岩石小屋外,一個大人在娓娓說著自己已經實現的夢想的畫面嗎?我很想念你們。文/小野

 


【101創業大小事/整理報導】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機版 Copyright © 101多媒體科技事業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