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破壞?Uber對計程車的進擊

   
2014-12-07

創新?破壞?Uber對計程車的進擊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Uber大張旗鼓擴展全球36個國家,與各國計程車司機的爭議也愈演愈烈。最近跟台灣的計程車司機摃上,不僅台北市計程車客運商業同業公會走上街頭包圍交通部,交通部也研擬要修法管制「白牌計程車」。Uber面臨在地化的問題,不了解台灣極其複雜的計程車生態,將全球化的服務一體適用,與其用「破壞式創新」來形容Uber所提供的服務,不如說Uber游走灰色地帶,企圖用人性壟斷市場,才讓計程車業這麼跳腳。

 

 

Uber到底是不是計程車?

 

Uber台北總經理顧立楷指出,「Uber使用的是合法的租賃車公司,租賃車在台灣已行之有年,Uber的創新之處在於讓訂車更有效率,提供司機彈性的載客模式,隨時可選擇上線或下線。」

 

 

面對最近一連串的爭議,「希望把焦點放在司機和乘客,帶給客人更好、更便宜的服務。」從Uber觀點來看,Uber只是媒合平台,要給消費者更好的體驗,解決租賃車在接機、包車業務空檔時的空車問題,讓司機可以賺得更多。

 

 

不過,在計程車業者的眼中,Uber就是違法的「白牌計程車」。因為一般的租賃車是日租車,但租賃車通常不適用計算距離收費的「趟租」。

 

 

Uber沒有裝跳表機,在目前的法律認定上不算是計程車,但是收費模式的確是按「距離」收費,卻可以不受限計程車所有的法規限制,這也是為什麼Uber在台灣會引起這麼大爭議的原因。而交通部官員被計程車公會包圍後,才發現法規已跟不上科技的速度,茲事體大,於是喊出要修法。

 

 

計程車司機上街頭的原因:Uber也攻平價車

 

一名了解計程車生態圈的供應商透露,自從捷運信義線通車後,計程車司機的載客率下降40%,空車率變高。而Uber游走灰色邊緣,招募租賃車司機及一般人,提供與計程車司機相同的距離計費服務,搶食計程車司機生存日益困難的市場,把A市場(租賃業)的人挪移到B市場(計程車業)搶工作。一開始主打賓士車,也讓Uber的客群鎖定身份地位或想包裝自己的頂端客群,剛好也是常搭計程車的族群。

 

 

Uber進軍台灣一周年,為什麼之前計程車司機不抗議?台灣大車隊行銷企劃部經理黃韋寰指出,「Uber一開始採高級車策略,價錢也比一般車高出100-200元,業者們其實樂觀其成。」Uber原本主打賓士車,後來也攻平價車,使用休旅車和一般車。黃韋寰說,「攻平價車我們沒有意見,但是台北跳表費是70元,Uber卻降價為50元,並非公平競爭,實測Uber和台灣大車隊同樣的距離,價錢卻相差不到10元。」

 

 

此外,Uber用「不搭小黃,改搭 Uber」宣傳口號,指名計程車業,也讓業者覺得很「挑釁」。不過,計程車司機的抗議意外帶來Uber的成長,顧立楷說,「這次爭議也讓我們得到知名度,這星期新加入的會員,成長率是10倍,倫敦Uber在計程車司機抗議後,會員也增加8倍。」

 

 

Uber模式對計程車產業有助益嗎?

 

過去也有許多創新服務,當初台灣大車隊進入市場時也為計程車業造成很大的影響,讓很多司機開始穿襯衫,5年左右就會換車,提升服務品質。而Easy Taxi也是國外來的公司,卻沒有讓計程車業造成反彈,是因為這類叫車App是在合作中競爭,以科技讓計程車司機有額外收入,一名Easy Taxi司機陳先生指出,每天都能增加300-400元收入,又能降低計程車的空車率。

 

 

Uber試圖攪亂生態體系的同時,是否真的對計程車產業有所助益?讓計程車產業向上提升,解決空車率的問題?但目前Uber使用租賃業者的車子,未來生意若供不應求,租賃業者勢必要買進更多新車因應,汽車有增無減。

 

 

當計程車司機賺不到錢,也許會加入Uber,既不用拿執照登記,遵守規定,也不用自己買車靠行,紐約的計程車司機加入Uber之後,收入從300美金變成700美金,以人性來說,投入Uber的懷抱是當然的選擇。

 

 

一般人認為Uber影響最大的是個人及小型車行,但因為工會和小型車行的司機,勞健保都被綁定,不容易跳槽。業內人士分析,Uber影響最大的將是大台北地區的10家車隊的司機,台灣大車隊及大都會恐怕是首當其衝。

 

 

值得思考的是,Uber的低價策略和Easy Taxi的免費模式真的能為他們賺進收入嗎?其他業者能複製嗎?搶進計程車業市場很花錢,業內人士分析,在台北要達到1萬台計程車的量才能達到經濟規模,從一般人「看不見」的地方獲利。而要達到1萬台規模,至少要花3、4000萬。先燒錢搶下市占率之後,再從用戶量衍生出獲利模式,這樣的模式也要看新進者的口袋夠不夠深。

 

 

 

【101創業大小事/整理報導】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機版 Copyright © 101多媒體科技事業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