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式閱讀 兒童作家的親子閱讀

   
2015-10-31

 

在福州的臺灣兒童作家子魚原來是一名軍官, 1999年臺灣921大地震,子魚去做救災志願者,期間在東勢林場的停屍間幫忙做入殮工作。那一年,他親眼見到一個小女孩在地震中去世,女孩的媽媽傷心欲絕。悲傷的離別場景讓他觸動很大,當時的子魚暗暗下決心,要為世界上最珍貴、最純潔的兒童們服務,於是便走上了兒童文學的道路。

 

螞蟻式閱讀 兒童作家的親子閱讀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文‧潘薇、劉凡凡

 

深耕在大陸兒童文學的這幾年,子魚發現大陸的家長在引導孩子閱讀上,存在略帶功利性的問題。「很多家長就希望孩子的閱讀是為了學語文寫作文,對他們的讀本也有所限制,很多跟課業無關的故事書都不讓孩子看。」在子魚看來,孩子的讀書不一定要立即有所得,閱讀也是一件循序漸進積累的過程。「像螞蟻那樣,大量搬運,從不挑剔,實實在在的閱讀。」他說臺灣每年有2萬多種書出版,家長都鼓勵孩子喜歡什麼就去看什麼。

 

 

兩岸閱讀差異漸縮

「人都喜歡聽故事,故事就是基本的閱讀,聽多了就會自己講故事了。」子魚表示,在臺灣,讓孩子多看故事的氛圍已經深入到很多家庭。這兩年,他發現臺灣的這種講故事文化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陸的教育理念。

 

「親子共讀在臺灣有很長時間的基礎了。」子魚告訴記者,對孩子來說,親子共讀是和爸爸媽媽一起完成一件愉快的事情,也能在不知不覺中增進親子關係。在臺灣,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家庭閱讀時間,子魚常建議來聽他講座的父母,每天留出半小時的時間和孩子一起閱讀,時間久了會有大的改變。

 

「簡單的事情簡單做。」是子魚在大陸交流兒童文學和親子閱讀的秘密武器。他常對大陸的很多家長說,不要把事情想得太複雜了,「比如有經典的《三字經》,講述人之初,可是『人之初』是什麼意思,孩子還是不懂得人從哪裡來,大人總覺得難以啟齒。」在臺灣,子魚給很多父母推薦了一本《小薇向前沖》的繪本,在家長和孩子一起溫馨讀完故事的同時,也給孩子完成了生理衛生教育。

 

現為臺北市故事創意協會理事長、海峽兒童閱讀研究中心首席閱讀推廣人的子魚,在來大陸的時間裡,常常進校園開展一些「作家有約」的活動,在不同城市的學校裡給孩子們講故事,希望影響更多的大陸家長和孩子。在他看來,兩岸同文同種,因一灣海峽相隔,存在不同形式的差異。但差異其實是好事,相同的文化,有了不同的詮釋後,產生了不同的學習機會,也讓兩岸兒童文學的交流更加富有意義。

 

螞蟻式閱讀 兒童作家的親子閱讀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繪本可提升孩子的觀察力

「我喜歡觀察這個世界,而且往往與別人交談的一句話就讓我有了創作的靈感。」臺灣知名兒童繪本作家李如青笑著說,用繪本來講述故事更能激發孩子閱讀時的觀察力,父母與孩子通過繪本進行親子閱讀時,能碰撞出不同的思想火花。

 

關於如何走上兒童繪本創作的道路,李如青表示,自己是因為老花眼才開始拿起畫筆來創作。創作之前,李如青在一家廣告公司擔任企劃工作,原本以為就這樣工作一生的他卻遇到了人生的轉捩點。「2007年,我突然覺得眼睛不適,那時才發現自己得了老花眼,看什麼都模糊不清,那時自己已經40多歲了,但卻想完成以前從未實現的夢想,其中一件事就是畫畫。」李如青說,就這樣,時隔20多年,李如青重新拿起了畫筆,原本只想辦一個畫展的他卻畫出了繪本,在臺灣廣受兒童的喜愛。

 

「我一直很喜歡和孩子相處,以前空閒時常帶孩子到處走走。」李如青說,「我創作的繪本有幾本是沒有文字的,像《拐杖狗》主要是描述一隻流浪狗從臺北走到臺南一路所看到的風景,更多的是希望孩子閱讀它,能通過自己的觀察力去感同周遭的事物」。

 

此外,李如青還表示,給孩子的閱讀往往需要能夠有所啟發,甚至能有那麼一兩句話能觸動到孩子心裡乃至影響到思維的變化。他說:「我覺得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一直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那麼,選擇一本同孩子閱讀的圖書也尤為重要,特別是圖書其中的寓意」。

 

李如青創作的《旗魚王》一書告訴孩子一個選擇放棄的故事,書末的一句話「有些時刻、有些事情,選擇放棄比堅持更需要智慧與勇氣」打動了不少家長及孩子。「《旗魚王》主要是說一個漁夫放棄捕撈一條大魚從而拯救一群小魚的故事,更多的是告訴孩子要懂得感恩與慈悲,這樣一種逆向思維也是孩子在閱讀中能夠學習的」。

 

螞蟻式閱讀 兒童作家的親子閱讀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大陸學校可開展閱讀班

作為在大陸廣受孩子喜歡的臺灣資深兒童文學作家方素珍,在海圖會期間又推出了新繪本《外婆住在香水村》,現場吸引了不少家長與孩子前來傾聽她的故事。「我將自己的故事融入到繪本中,是希望能給孩子一些啟發,如何看待離開的生命,這些都是生命歷程的一部分。」方素珍說。

 

如今,社會進入快速閱讀的時代,特別是現在80後、90後的父母帶著孩子閱讀又有不同的閱讀習慣與體驗。「許多年輕的文學作家都會更注重新時代的體驗,年輕父母除了給孩子看傳統名著外,其實更希望能帶給孩子與時代相掛鉤的閱讀教育。」為此,已經60歲的她推出了繪本講述外婆離世,與孩子相互陪伴走出悲傷歲月的故事,也希望能帶給小朋友新的生命教育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方素珍所簽售的繪本還請了德國的插畫家來繪圖,別具風味。「這本繪本其實已經在臺灣出版了5年了,這次我重新找了德國的插畫家來畫配上故事在大陸推廣,德國的插畫家告訴我,他看了這個故事後很有感觸,其實這樣的生命體驗也是國際化的,我希望能讓全世界的小朋友都能有所收穫與體驗。」方素珍說。

 

此外,方素珍還表示,在臺灣推廣閱讀已經有25年了,相比之下,大陸的閱讀推廣也在不斷地前進,為了能幫助孩子更好地養成閱讀習慣,除了父母陪伴的親子閱讀模式以外,學校還可以開展一些閱讀班也會有所幫助。她說:「在臺灣的小學幾乎都有開設閱讀班,用10節課的時間規劃家長和小朋友的閱讀,對提升孩子閱讀興趣很有用處,因此,我覺得在大陸的學校也能試著推行一下,將閱讀融入教育中,幫助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



相關新聞看更多:制式教育 非適合每一個孩子
 


【101創業大小事/整理報導】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機版 Copyright © 101多媒體科技事業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