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很好,優越感很不好

   
2016-08-09

創業很好,優越感很不好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創業」已經是現在的熱門話題了,有位創業經驗豐富的朋友在Line群組裡說「難道沒有人給創業潑點冷水嗎?」下面我嘗試直接給關於創業的最熱門的說法澆點涼水,希望效果更大一點。

 

首先要澆的是「創業公司必須亂」

 

換種振振有辭的方式喊出來,就是「如果你喜歡秩序嫌棄混亂,你就不要來創業公司」。混亂,在某些創業公司成了優越感的來源。

 

在初創階段,公司的生存是最重要的,這個階段目的很明確,所以確實沒有那麼多的資源和精力來把過程搞得井井有條,不管你怎麼想、都必須接受這個現實,這都是沒有錯的。但這也只是某個階段的客觀現實而已,它絕對不是貫穿公司發展所有階段的必要條件,更不應該是始終堅持的價值觀。

 

隨著業務增長、人員增多、組織變複雜,過程的重要性就必然增加,公司就必然需要流程和規範的約束,從概率上、過程上保證最終出現想要的結果。

 

合格的創業者絕對不會不分青紅皂白地堅守「亂是創業公司的天性」。當你看到他們容忍某個方面「亂」的時候,他其實是在更重要更迫切的方面整治「亂」的情況,因為他們會持續思考「什麼階段必須容忍哪些方面的亂,必須整治哪些方面的亂。」

 

永遠思考用相當有限的資源和精力去解決最要緊的事情,適時把「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變成「重要但緊急」的事情,推到公司的時間窗口裡,這是創業者的必備素質;永遠自欺欺人地對各種混亂視而不見,用「創業公司就是亂」來自我安慰,譏笑和拒斥各種規範化的建議,這是不合格創業者的特徵。

 

這個道理其實不難理解,無數研究企業的書籍都在告訴我們:成功的企業之所以成功,大都是因為它們在合適的階段採取了合適的策略。放眼現實,我們很少看到哪家公司一直秉承著「目標優先,流程稀亂」就可以持續成功的。

 

 

我親眼見過一位電商行業的創業者去拜會投資人。這位創業者篤信「創業靠苦幹」,因為「之前xx公司上市了都沒有倉儲管理系統,都是靠紙張記錄的」。投資人一再強調企業到了這個規模必須有成熟高效的倉儲管理系統,並做了詳細解釋:在這個時代,倉儲管得好的公司,100家裡面可能有20家能做成;倉儲管得糟的公司,200家裡面可能才有一家能倖存。在這個解釋面前,創業者確實無言以對。

 

其次要澆的說法是「創業就必須all in」

 

 

創業很好,優越感很不好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All in」這個說法來自賭場,意思是「把籌碼都押上」。你當然可以說這是「全身心投入」,雖然它原本有個更貼切的是「孤注一擲」。按照鼓吹「all in」人士的說法,不能「all in」,就不配來創業公司。「all in」,隱隱也是優越感的來源。

 

「All in」有什麼具體表現呢?通常來說就是凝神思考、朝思暮想、殫精竭慮,以及,與其它一切不相關的事項絕緣。據說,這時候你不再會「盤算下班後去哪聽音樂會」,也不會「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因為「時間都歸自己安排,自己對自己負責,生活才真正有意義」。秉承這種觀點的創業者通常眼裡也特別「容不下沙子」,見不得員工思考與工作無關的事情,做工作無關的安排。

 

但是,工作之外「盤算聽聽音樂會」這本來是現代文明社會的正常現象,它有什麼錯呢?退回去看看更偉大的「創業者」:戰爭時期前線烽火連天,延安的窯洞裡交誼舞會不是照樣要開嗎?愛因斯坦在參加曼哈頓工程造原子彈的時候,不是也要拉拉小提琴嗎?今天的「創業者」們到底面臨了怎樣的壓力,期待怎樣的回報,對他們要求超越革命者和科學家的投入才是合理的?

 

創業確實需要參與者更專注、更投入、捨棄更多,但這更多是相比普通人而言,並不能要求人人都達到極致的專注和投入?但是在部分創業者的眼裡,世界彷彿只有兩種狀態,一種是孤注一擲的投入,一種就是磨洋工虛度人生,完全不存在中間狀態。業餘安排聽聽音樂會、看看電影,怎麼會變成「時間不歸自己安排」,怎麼就成了「生活沒有意義」了呢?

 

最近我看完了《矽谷鋼鐵俠》和《DOOM啟示錄》,我也沒有看到被眾多人奉為偶像的馬斯克和約翰(無論是哪個約翰)放棄了一切業餘愛好,「不瘋魔不成活」地投入創業。我不認為創業只有一種「合格狀態」,那就是放棄一切調劑消遣,時刻處於如臨大敵、如履薄冰,不敢有任何鬆懈——還記得《北京樂與路》中老鄉抱怨搖滾樂隊排練弄得雞都不下蛋的場景嗎?

 

退一步說,鼓吹「all in」的人,往往不會告訴你「all in」的風險。即便你在創業公司的「all in」,很可能導致得不償失,落得相當悲慘的下場。

 

「創業者」們自己也承認,創業公司就是亂,就是缺規範,所以腦海裡總抹不掉「恣意妄為」的念頭。這種「亂」不光體現在業務上,也體現在公司機制、報酬安排上。在創業公司,一開始情投意合如膠似漆,最後才發現當初很多承諾是畫餅充飢,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這並不是什麼罕見的事情。

 

我已經見過無數的創業公司,無論創始人有多麼輝煌的背景,有多麼良好的形象,有多麼美妙的承諾,也無論最後創業有沒有成功,獲得了多大的成功,團隊最後撕破臉皮,落得怒目相向、水火難容的結果。

 

試想,如果你加入了這樣的公司,你「all in」了,你全情投入,一心為公司做貢獻,最終卻沒有得到應得的報酬,你會是什麼感覺?當然,鼓吹「all in」的人通常會說「心若在,夢就在,大不了從頭再來」,絕不思考員工沒有拿到應得的報酬,生病了怎麼辦,家庭遇到意外怎麼辦。我認為,在一個社會保障不健全的環境下,只鼓吹創業卻不提風險,高喊「all in」卻不承擔責任,不考慮他人後顧之憂的創業者,是極不稱職的。

 

以上給「創業」澆了不少涼水,但我並不希望把「創業」的火給澆滅

 

 

創業很好,優越感很不好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我親眼見過,也深深佩服很多創業者,他們勇於堅持自己的選擇,最終走出了一條其他人不敢選擇甚至不敢想的道路。在我看來,創業也好,不創業也好,都是人生的選擇,並不存在絕對的優劣。文明發展的一個表現就是給予個體更多的選擇,而放棄絕對的「高下」。如果既待過大公司,又創過業,這種經歷當然是寶貴的財富。它應當幫助我們更深刻地認識這個世界,更平和地對待各種選擇,更真誠地尊重他人,而不是用來發酵優越感。

 

雨果曾說過:「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這句話我印象特別深刻,我也想藉用他的話說:在絕對正確的「創業觀」之上,不存在絕對正確的優越感。

 

【101創業大小事/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機版 Copyright © 101多媒體科技事業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