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國學夾雜閩南話 聽眾盛讚

   
2015-07-29

 

「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中,『宋明理學』是很專業的一門學問,影響也很久遠。」臺灣新興民族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民進黨前主席許信良,曾在廈門市白鷺洲筼簹書院為大家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國學演講。

 

據悉,這是筼簹書院「名家講座」第55場,前立法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特邀教授朱高正作為點評人也一同出席。許多喜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市民慕名而來,現場座無虛席。「講得很好,語言平實易懂,有時候還夾雜著閩南話,特別接地氣。」剛剛在廈門度過74歲生日的許信良,在講臺上顯得特別有活力,精彩的演講獲得聽眾盛讚。筼筼簹書院院長王維生表示,這場宋明理學的學術交流是很值得大家聆聽的。

 

 

 
講國學夾雜閩南話  聽眾盛讚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兩岸商情雜誌提供

 

 

從小就對國學感興趣

許信良表示,在臺灣,中學時期就要開始背四書。朱熹作為理學集大成者,他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將解釋變為一種新的思想體系。而宋明理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即《大學》中的「致知在格物,曾經影響了許多文人去思考,對已經知道的事情加以思考發揮到極致,甚至有文人因此思考到病倒」。

 

許信良從小對國學有濃厚興趣,也深諳宋明理學的內容。上小學後,許信良開始顯露出異於同輩的才智,不僅學習成績優異,而且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閱讀《西遊記》、《三國演義》、《精忠嶽傳》、《楊家將》等書籍。十幾歲的時候,許信良把孟子作為自己的第一位導師,把孟子的「志其大者為大人,志其小者為小人」奉為自己的終身座右銘。

 

 

「佛心儒事」是座右銘

由於童年受祖母信佛的影響,大學階段,許信良一度著迷於佛經,並找到他人生的第二位導師—佛陀。他從佛經中悟到,現代政治家的使命就是要消除如暴政、戰爭的「人為苦」,減輕如生、老、病、死的自然苦。

用儒家的手段,實現佛陀的心意,「佛心儒事」成為許信良人生的另一座右銘。因此,許信良的演講也從佛教哲學入手,對照宋明理學最主要的朱熹、王陽明這兩派的不同理念,並最終得出佛學與朱子學說和王陽明「心學」有傳承也有相似的結論。

 

 

宋明理學與德國哲學相似

為什麼會有宋明理學?許信良說:「這其中與佛教文化有很大的淵源,甚至受了很多佛教文化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時,佛教傳進來便風靡中國,讀書人也被征服。宋朝理學家從佛教經典文化中發展出理學,並與傳統儒家理論《易經》、《大學》、《中庸》等融合,而宋明理學核心則集中體現在四書。

 

「宋明理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很值得大家學習分享。曾經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研究所攻讀分析哲學的許信良也常研究國外哲學,他說:「與各國的學問相比,德國的哲學與宋明理學比較相似」。

 

「讀書不應把考取功名作為主要目的。」許信良的話也讓不少市民動容。他說:「宋明理學是需要大家好好學、認真學的道理,而作為大人物,就一定要保持初心與良知,這也是宋明理學裡的核心道理之一,人要像常常擦鏡子一樣擦你的心,才能保持明亮,在這樣的時代更需要發揚」。

 

 

讀書可以把善行變必然

在許信良演講結束後,朱高正作為嘉賓,也對這次演講提出自己的看法與感悟。他表示,許信良用了80分鐘溫習了宋明理學的主線,那麼,書讀得多的人品德一定好嗎?書讀得少品行就不好嗎?

 

朱高正表示,著名哲學家盧梭在《懺悔錄》裡提到,讀書對品德的改善有幫助。他說:「其實,不識字的人做出的善行缺乏穩定性,而讀書可以明理,可以把善行變為必然性。」最讓他有所感觸的是,在中國一位不識字的工人將自己存的25萬元捐給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建議創建儒學課堂,最終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儒學課堂之一,可見,知識並非是決定一個人品行的絕對因素,卻是影響人品行的重要因素。

 

 

(文/陳懷安、潘薇、宗琴)

 

 


相關新聞看更多:德國工業4.0 兩岸絕對不能錯過
 

 


【101創業大小事/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機版 Copyright © 101多媒體科技事業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