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出舒適圈 改變媽寶社會

   
2014-10-27

踢出舒適圈  改變媽寶社會 | 文章內置圖片

(圖片擷取自網路)


今年43歲的林夏如,香港中文大學和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客座副教授。她有一份很特殊的經歷,就是擁有20多年面試官的經驗-代表哈佛校友面試亞洲學生。能在短短幾分鐘閱讀履歷表的過程,看到台灣人才在世界競爭光譜上的優缺點。她對台灣學生和家長,誠懇地提出長年的觀察和建議:不論學校或企業,頂尖人才,最重要的是人格和價值觀,是否誠實、肯幹、冒險。


美國人21歲一般都比中港台同齡者成熟,對自己的了解也比較深,但這並不表示說台灣學生的潛力不足,而是人格的發展上,台灣年輕人踏出去的腳步比較慢。台灣年輕人喜歡藉由讀研究所拖延進入職場的時間點。很慢才感受到美國高中畢業生的心情:那是第一次要了解不在家的時候,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在社會要扮演什麼角色?想參加什麼團體?人生怎麼過不會浪費?

 


早些認識自己的角色

林夏如曾在台灣見到一群建中、北一女、中山的學生,他們都想申請到香港讀大學。最有趣的是家長都陪著來,而且讓她震驚的是,學生自我介紹時,父母已開始說:「不,你應該說這個」或「不不不,他不喜歡鋼琴,他是要做商的、要當醫生的。」結果孩子們就不說話了。當下她覺得這些年輕人不是消極地不表達,只是沒辦法控制這些父母,便請父母到外頭等待,忽然間,學生變得非常積極踴躍發問:在香港讀書,容易交朋友嗎?畢業後能留下工作嗎?台灣人在那裡有什麼優勢?有些問題都比父母好很多。


父母都希望小孩子有一個確定的未來,但現在最需要的人格特質是要有冒險精神,因為世界改變太快。面試時,除了人格特質、專業技巧,企業也重視熱誠跟興趣。這一點,在台灣是很被壓抑的。台灣年輕人經常受困於:起薪不高,又不滿足;既不想留下,又不知要去哪裡,或是職場上不夠有企圖。

 


父母得將孩子趕出舒適圈,再創造回來的願景

不試著冒險或走出去發展,也是因為台灣很舒服。

 

很舒服的原因有兩點,一個是大學愈來愈多,這是一個先進國家應該做的,像香港、美國大學畢業生都超過3成,在先進國家這是一個必然現象。但台灣的大學畢業生這麼多,經常沒得到適合社會需求的培訓,結果讓學生畢業後非常失落。第二個原因,是太保護下一代,擔心孩子沒有得到所有優勢。所以我看到在身邊親戚朋友都是,有能力的父母會一廂情願地滿足下一代,導致年輕人無法走出舒適圈。

 

年輕人不一定要找薪水最高的,但要能建造一個更美麗、更美好的未來;林夏如認為下一代應該要有正確的觀念,要做負責任的公民、有企圖心的領導人。她見到香港、中國、美國的年輕人,都很想做領導者-但台灣卻普遍想當追隨者。


台灣是個老化的社會,年輕人已經很少了,普遍家長都不鼓勵孩子們要站出來,他們就坐在後座,住在家裡,也不生小孩,這活力會一直萎縮。台灣不可能一直鼓勵追求經濟成長,也不可能有中國的經濟成長能力;台灣也不希望成為香港,香港一年4千萬的陸客,社會衝擊嚴重,大家非常不快樂。

 

一定要鼓勵年輕人多往外看,更重要的是鼓勵他們回來,創造回來的願景。畢竟,像台灣這麼美好的地方是很少的。

 

 

【101創業大小事/整理報導】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機版 Copyright © 101多媒體科技事業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