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運動有風險? PM2.5恐傷神經

   
2015-03-04

戶外運動有風險? PM2.5恐傷神經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最新研究發現,走路通勤的民眾接觸到的細懸浮微粒(PM2.5)是搭捷運2倍,對心臟自主神經不良影響也比捷運族高8.69倍,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猝死率。

 

專家特別提醒民眾應避免在交通尖峰時段,或空氣品質極糟時在戶外活動,減少髒空氣危害。

 

空氣汙染影響健康的議題,近年來備受各國關注。使用什麼交通工具通勤,也可能影響身體健康。台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最近發表一篇研究指出,以走路通勤的台北民眾,比起搭捷運通勤的民眾,心跳速率變異性相差8.6倍,心血管功能較差,未來猝死的機率可能提高。

 

每年冬季與春季是台北空氣品質最差的時候,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研究團隊自2012年到2014年間,針對台北市120名學生進行一項通勤與空氣汙染的研究,共邀請120名19到24歲的民眾參加,分成捷運、公車、開車、步行等4組,在2012到2014年的1到3月,每天上午9時從台北車站出發、依照不同的交通方式前往捷運永春站,身上並攜帶測量空氣品質與心跳速率的儀器,時間為1小時。

 

經過3年的研究,分析發現,走路上學的學生,受到空氣汙染的健康影響最大,心跳速率變異的下降的幅度是搭捷運者的8.6倍,也就是說,心血管功能、神經反應的能力都比較差,未來猝死的機率可能會提高。北醫醫學系公共衛生學科副教授莊凱任說:『你會看到如果空氣污染暴露越高,就是你吸掉越多髒空氣,你的心跳速率變異性會下降很多。所以搭捷運的話他的程度最小,甚至不影響;走路的話,下降的程度最大。簡單說,在台北市,四種交通工具,捷運是最推薦,走路最不推薦,開車跟搭公車在伯仲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此外,針對PM2.5對心跳速率的影響,顯示步行者心跳變慢幅度比起捷運族高出8.69倍。莊凱任指出,心跳變慢代表自主神經控制心跳的能力下降,未來猝死的風險也高,民眾不可不注意。

 

「PM2.5無法防堵,只能減少接觸。」莊凱任說,這項研究並非要引起恐慌,空氣汙染是整體環境問題,民眾無法選擇,但可以在上下班時間,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減少暴露在髒空氣中。

 

台大醫院心臟科醫師王水深表示,空氣汙染對於人體都有極大危害,不只心臟、肺部、皮膚都有可能被影響,長期接觸汙染物,除了心臟疾病外,也有會引發呼吸道疾病。

 

 

王水深建議避開交通顛峰時間或是空氣品質變得極糟的時候外出,民眾可透過環保署的空氣品質監測網站來選擇何時出門。環保署3月3日召開公聽研商會,研擬將細懸浮微粒(PM2.5)納入空汙增量模擬機制,以掌控汙染量。另外,PM2.5空汙防制區可望明年上路。

 

 

【101創業大小事/整理報導】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機版 Copyright © 101多媒體科技事業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