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ber」來了,下一站天后,柳青?

   
2016-08-02

「Duber」來了,下一站天后,柳青?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8月1日,滴滴出行宣佈與Uber全球達成戰略協議,滴滴出行將收購優步中國的品牌、業務、資料等全部資產在中國大陸運營。

 

據悉,雙方達成戰略協定後, 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將相互持股,成為對方的少數股權股東。Uber全球將持有滴滴5.89%的股權,相當於17.7%的經濟權益,優步中國的其餘中國股東將獲得合計2.3%的經濟權益。同時,滴滴出行創始人兼董事長程維將加入Uber全球董事會。Uber創始人Travis Kalanick也將加入滴滴出行董事會。

 

未來,優步中國將保持品牌和運營的獨立性,司機和乘客繼續獲得穩定服務。滴滴出行將整合雙方團隊在管理和技術上的經驗與專長,在用戶資源、線上線下運營和行銷推廣等層面共用資源、協同發展。

 

同時,滴滴出行亦會宣導內部競爭和相互促進,以更加精細化、多元化的創新服務,滿足消費者日趨豐富的出行需求,持續提高司機收入。滴滴出行還將與監管機構緊密合作,持續進行市場培育;創造健康有序的行業生態,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和就業轉型做出更加積極的貢獻。

 

滴滴出行創始人兼CEO程維表示,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滴滴出行和Uber在中國這片創新的賽場上不斷過招比拼,相互學習砥礪。作為植根中國的科技領袖,滴滴出行希望不斷推進科技創新,改變人類出行的未來。與Uber的合作,將讓整個移動出行行業走向更健康有序、更高層次的發展階段。此次合作後,滴滴出行將繼續與監管者、廣大用戶和各界夥伴一起不懈努力,為解決城市的交通、環保和就業挑戰貢獻力量。滴滴出行總裁柳青表示,超過一千五百萬司機和三億註冊用戶已經加入滴滴社群,共同搭建將人、車、交通和生活方式互聯互通、開放共用的生態圈。優步中國人才和經驗的加入,將讓我們能更好服務中國人的需求。滴滴也將繼續積極拓展國際化策略。我們期待與海內外夥伴深入合作,為行業、乘客和司機創造更多價值。

 

 

「Duber」來了,下一站天后,柳青?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針對本次合併,筆者認為:

第一,又一家中國互聯網寡頭產生。多年來大家一直在糾結BAT之外第四家巨頭是小米還是360,然而讓大家大跌眼鏡的是僅僅用了四年時間,滴滴出行完成了其他巨頭十幾年走過的歷程,無論從規模到估值都一次次的創下了紀錄。「B·A·T·D」應該是未來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四座大山。

 

第二,事實的壟斷已經形成,合併一經公佈其涉嫌壟斷的呼聲就在網路上此起彼伏,且先不去論證其是否構成法律上的壟斷,但滴滴加上Uber,在中國市場其所占的份額可能超過90%,已形成事實上的壟斷。這種壟斷必然會削弱競爭、削弱創新,不過,這正是中國互聯網的特色:攜程+去哪兒,土豆+優酷,美團+大眾,58+趕集,如果滴滴+Uber構成壟斷,試問以上各家當如何論?!在此只能坐等監管部門的決定。

 

第三,全球最大的計程車公司形成了嗎?有人說兩者的合併實際上是網約車合法化後全球最大的計程車公司掛牌成立,筆者認為,此言差矣。計程車行業與網約車存在著相似性,但在本質上有巨大的區別,不能否定網約車其分享經濟、共用模式的創新,在商業本質上兩者的差異更是天差地別。未來,網約車將會滲入到更多生活服務領域。3年前筆者就曾預言過網約車會提供例如快遞、尋人等多種服務模式,也許未來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創新服務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第四,砸錢模式的終結。瘋狂的補貼、巨額的融資、不計成本的砸錢是滴滴與Uber成長的必殺技,然而,一切事物終將回歸其本質。第二次互聯網泡沫的破滅其實更是此種砸錢模式的終結。如果僅僅通過砸錢來開發市場,其發展模式終將是不可持續,即使如滴滴、Uber這樣急速成長的獨角獸公司也無法承擔。互聯網只是工具,但創新才是其發展的原動力。第

 

第五,賺錢盈利才是王道。不論任何所謂的商業模式,終究需要盈利。滴滴的未來如何實現盈利才是其最大的考驗。是簡單的通過壟斷地位提高價格,還是通過不斷的創新、切實的服務來實現盈利,相信市場與用戶會做出自己的選擇。曾經的巨無霸諾基亞,還是第一代互聯網巨頭雅虎,不創新必然死。滴滴與Uber也無法逃脫這樣的魔咒。

 

第六,柳家人的勝利。一不小心柳家人走到了一起,柳青終於證明了自己,不論是當年慧眼識馬雲,自己是一個成功的投資人,而今更是彙聚了阿里、騰訊、百度、蘋果、Uber等互聯網界巨頭,成為史無前例的互聯網公司股東結構。能否打通壁壘,整合資源再一次證明自己,是柳家人更長遠的挑戰。不過,這次合併已經將柳家人推到了中國互聯網行業舞臺的中央。下一站天后是誰?

 

 

 

 

 

資訊來源:創業幫

【101創業大小事/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機版 Copyright © 101多媒體科技事業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