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自嗨,體育公司的8大商業模式

   
2016-08-15

作者簡介:韓牧,出版小說集多部。曾任《財經天下週刊》高級記者、介面新聞體育總監,現為懶熊體育創始人。

 

 

微信群自嗨,體育公司的8大商業模式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開放後的體育產業通過互聯網改變了舊有的競爭格局、商業形態,也逐漸清晰誕生一些代表未來的商業模式。但在當下,還處於早期。目前,體育行業主要有這8大商業模式。任何行業之間的競爭,說到底還是模式之爭,它涉及核心資源、創新、科技等。現在的體育產業處於「嬰兒期」,很多方面還處於秩序重建之中,而競爭也處於簡單粗暴的階段—比拼金錢實力。

 

「當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是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之間的競爭。」彼得·德魯克的話,或許一針見血指出體育行業的問題。目前體育最核心還是「資源」,還沒有到創新與科技的層次。現在,行業現狀最多的是留下一串串問號。比如,46號檔頒發後,你知道NB 5(樂視體育、阿里體育、騰訊、華人文化、萬達)在做什麼嗎?比如,約場館與健身類的創業公司大量死去,這為什麼不是剛需?體育產業的爆發點到底在何時?體育公司值不值得投資?

 

「慢慢的,你就會看懂我們在做什麼了!」

 

這是很多人的回應,他們試圖在暗示,他們要做的東西在不久的將來會逐漸清晰。這是一種承諾,但也是一種商業模式上的破綻,體育公司到底有什麼樣的商業模式,還需要繼續探索,才能夠給予確定答案。基於此,我總結了體育公司目前的8個商業模式。

 

 

微信群自嗨,體育公司的8大商業模式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1. 黃牛、仲介

之前體育公司很多資訊是不流通的,所以誕生了很多公司的模式是利用資訊不對稱在做文章,比如,經紀人、仲介等,也可以稱之為「倒買倒賣」。比如,過去體育記者私下就做了經紀人的活兒,他們之所以能做這個工作就是因為掌握了球星資源、俱樂部等,將幾方資源對接起來。而這,也成為目前體育公司最核心的商業模式之一:大黃牛。

 

有趣的是,上海一個體育人就註冊了一家公司叫「上海大黃牛體育文化有些公司」,可惜的是,這個公司並沒有申請通過。至此,他並沒有作罷,而是註冊了一個微信公眾號叫「大黃牛體育」。或許,不懂的人以為大黃牛是體育圈普通採用的吉祥物,單這實在是一個玩笑。

 

 

2. 跟球星合影

經常碰到一些體育公司的人在微信上交流,經常流程是這樣的,當你問對方是做什麼的時候,對方不分青紅皂白地發來他跟很多球星的合影,比如,羅納爾多、卡卡、梅西、C羅等。這還不是一個例子,我就納悶,難道跟球星合影是體育公司的商業模式嗎?而且,不少體育公司創始人還樂此不疲,遇到球星就撲上去。或許,體育公司天然屬性會跟這些球星或名人有接觸,但這些只是微不足道的花絮而已,當提到自己公司的商業模式或核心優勢時,肯定是團隊、產品以及解決了使用者的痛點是什麼?

 

合影帝們要醒醒了,跟球星合影絕對不是商業模式,這不能證明你及你公司的優秀。

 

 

3. 熟、很熟、特別熟

2015年,我曾寫過一篇專欄,說體育公司的一些特點是:熟、很熟、特別熟。今日看去,這仍然是個別體育公司的一個商業模式。因為當你提到他們10多名員工的公司商業模式時,他提到最多的是跟某某體育局很熟悉,跟某某俱樂部官員很熟悉,跟某某球星很熟悉。但這種熟悉到底能夠給公司帶來多少價值,是很難衡量的。

 

經常會碰到一些尷尬,一些人會告訴我他對某某很熟,多少年的交情,當我真正去求證的時候,那個所謂熟的人是一臉驚詫,也就是壓根不認識或沒有印象。或許,他們在某某飯局吃過飯,但每個人每天都見那麼多人,沒有深度合作或其他交往,很難會有「特別熟」的印象。當然,即使熟悉了又怎樣?當我們討論一些商業模式時,一定是可以複製,可以規模化的才叫商業模式。反之,很難稱之為商業模式。

 

 

4. 朋友圈、微信群自嗨

最早的時候,我加入不少各種體育產業群,類型不同,但後來發現大多數都是一群人。不少創業者經常在這些微信群裡自嗨,自己發佈什麼產品了,有什麼事情了,就發個幾塊錢的紅包,然後大家搶一下(很多都是幾分錢的紅包)。搶完的人根本不看任何內容,都是發大拇指的表情。我覺得特別奇怪,後來研究發現這類人還真不少,他們隔三差五就在這類群裡鬧騰,偶爾還會撕逼。比如,他認為某某是足球教父,但對方不認可,就掐起來了;還有認為一個人是自行車教父,一些人爭議,又掐起來了……

 

我經常看到這些微信群裡會爭議到底誰是體育產業領域的教父?!

 

好吧,最後我退出了大部分的體育產業群,因為我明白了,他們或許把這個當成自己的商業模式了,是他們公司發展的模式之一,所以才會這樣花精力去。換句話說,我忙得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我管誰是體育產業的教父呢?即使是教父又怎樣?

 

不僅各個體育產業群,他們的朋友圈也出現這種情況。

 

 

微信群自嗨,體育公司的8大商業模式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5. 聲東擊西

最近不少體育上市公司成立子公司,還有一些地產背景的公司來切入體育,他們的大部分商業模式都不在於體育本身來賺錢,體育是他們的社交工具,由此可以跟政府等相關機構打交道。所以,他們的商業屬於「聲東擊西」,外人也不用為他們操心,說,「好土豪啊,他們到底咋賺錢?」

 

或許,3到5年後再來看他們就比較清楚了。我甚至認為,體育這個跟政府打交道的社交工具也存在一定的風險性與廉價性,並不像他們想像的那麼容易—因為太多人都想到了。

 

 

6. PPT與發佈會

越來越多的公司注重PPT與發佈會了,這個最早由互聯網圈流行的商業模式很快進入體育行業。這絕對不是一家公司,因為我們看到不少體量很大的公司都斷斷續續開發佈會,以及亮相令人眼花繚亂的PPT。但他們具體做了什麼,解決了用戶什麼問題,將體育賦予了什麼意義,創新了什麼……這些都沒有答案。

 

這也造成很多沒有資源的初級創業者也不甘做自己的產品,很快都學壞了,把更多精力放在行銷與傳播上。這實在不是一個好的趨勢。

 

 

7. 贊助

目前大部分體育公司的核心收入模式都是依靠贊助商,從中超、CBA、以及各種草根聯賽等,或許中超80億天價版權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這就造成了,能夠贊助的公司就那麼多,但創業公司多了之後,根本找不到高額或有品質的贊助。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自己產品做得更好,更有調性,去找體育圈外的一些贊助商,比如汽車、快消、以及很多快速崛起的互聯網獨角獸們。那些拿到上億美元融資的獨角獸,他們基本會做推廣,而體育是一個很好的紐帶。比如,最近餓了麼F輪系列融資6.3億美元後,他們跟科比合作了一次,也找體育媒體與平臺合作。

 

除了餓了嗎,大量的互聯網公司都有這方面的打算,而體育公司應該將視角放得更遠,至少別拘泥在體育範圍內。

 

 

8. 產品

當然,在體育行業還是有很多做服裝、周邊產品、科技產品、自行車等有實實在在產品的,在經歷短暫的狂歡後,體育行業更需要這些創業者,因為他們都不是把創業當成一年兩年的,而是更長時間。在歐洲、日本等國家,我們看到很多體育創業者,就會專注體育行業某一個細節產品,小到滑冰鞋上的螺絲釘,但他們祖孫三代一直堅持。這是體育的堅韌精神,同樣也是中國體育公司所缺乏的,大家都在迷戀速度、快速成功,但一些小而美的產品上,卻沒有願意捍衛。

 

8月已進入中旬,體育產業自從2014年10月的46號檔開始,經歷了幾個起起落落的階段,現在終歸一部分人開始冷靜了。這是好事,但冷靜之後,我相信下一輪會更瘋狂,這就是中國的商業審美與價值觀。但對於體育,如果沒有好的商業模式誕生,只會一輪又一輪迴圈反復。

 

 

 

 

資訊來源:懶熊體育

【101創業大小事/整理報導】

 

-------------------------------------------------------

文章內容若有侵權疑慮,請來信告知。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機版 Copyright © 101多媒體科技事業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