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填志願必讀! 如何避開退場大學

   
2014-11-10

選填志願必讀! 如何避開退場大學 | 文章內置圖片

(圖/取自網路)

 

 

相隔不到6個月,兩間學校的相繼退場,也等同為台灣近年來變動快速的高等教育界,敲響了一記響亮的警鐘。

 

 

然而,你我都知道,永達絕不會是最後一間關門的大學。隨著少子化衝擊愈演愈烈,愈來愈多學校可能步上永達的後塵,面臨減系減班、拖欠薪資、招生不足以及無法通過大學評鑑的危機。

 

 

 

一般而言,大學的多數收入來源,仍以每學期收取的學雜費為主。扣除掉教職人員薪資、水電、環境維護、設備更新等費用,一間大學需要同時擁有4,000名左右的學生,運作上相對會比較正常。

 

 

一旦低於這個數字,其實際經營就可能遭逢重大挑戰。若再減少一些,全校學生數低於3,000人,更直接吻合「私立大專院校退場」的第一項指標,直接面臨被輔導退場的風險。

 

 

另一個了解學生人數的直覺式判斷,便是看校園內是否設有連鎖便利商店。超商經營非常重視人潮,通常低於5,000人以下的校園,超商在無利可圖下,往往第一個撤出。幾年前開始,便有多家超商開始撤出大學校園。

 

 

 

觀察每學期學生招收名額

 

教育部雖然握有各大學新生的註冊率,但礙於數字敏感,一直未對外公布各校具體註冊率,僅以級距方式來公布校數。根據101學年度統計,已有10所私立大學註冊率低於50%以下,甚至有2所大學註冊率不到20%。顯見招生不足的問題,已非常迫切。

 

 

除了以整體學生人數是否低於3,000人以下作為判斷指標外,另一個考生可以直接判斷的訊息管道,則是觀察各學系每年在寒暑假前公告的招生名額。一般而言,大學一個班級的學生人數約45~55人上下,但最近幾年,已有愈來愈多大學科系招收的轉學生名額動輒20~30人以上。舉例來說,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今年的「轉學生入學招生簡章」上,共有11個日間部科系招收轉學生,且每一科系的暫定名額都高達20人。

 

 

轉學生名額的多寡,背後代表兩個現象。

 

 

一是反應大一新生報到率的缺額;二是學生進入就讀後的流動率。現在有很多科系是註冊率不理想,大一新生入學後,一看到班上同學稀疏,便爆發出走轉學潮,大二一開學,眼見同學比以前更少,緊接著大三又出現一小波轉學潮,每況愈下。

所以,考生不妨從各個面向與蛛絲馬跡,來推估一所大學的註冊率情形。

 

 

 

評鑑成效「未通過」

 

這裡的「未通過」可細分為兩種:最近一次的「校務評鑑」未通過,或是超過三分之二的「系所評鑑」未通過。這兩項都是公開數據,可上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網站查詢。

 

 

值得注意的是,只要吻合其中一項,就算評鑑成效不合格。對此,教育部高教司長黃雯玲表示,評鑑未通過的系所將保有1年改善期,若明年仍未通過,105學年度將直接扣減50%的招生名額。而且,這樣的門檻不排除在明年繼續調高,改以更嚴格的審核方式,加速大學退場。

 

 

 

系上教授的年紀會說話

 

流覽目標科系網站的同時,可別忘了點進「師資團隊」欄位,看看系上的教授陣容。其實教授們的年紀,也隱藏著可供觀察的蛛絲馬跡。

 

 

如果系上的年輕老師佔大多數,且多為助理教授、約聘講師,或名單上的老師們來來去去、不斷出現新面孔,可能代表這間學校的流動率偏高,教學根基相對不穩。

 

 

但有另一種情況是,雖然學校非熱門首選,但系所上卻出現年資極深、重金禮聘來的「大咖」講座教授。「這可以解讀為這間學校雖然年輕,卻很有誠意要辦學,」知名教授多半聘請不易,除了費用高昂,更有教學和教育理念等諸多考量,能邀請他出馬,學校的「基本體質」多半不會太差。

 

 

 

比較同一科系5年來錄取分數

 

如果已選定了目標科系,卻又對這間大學的未來有所保留,不妨試試這個動作:找出這個科系近5~10年來的錄取分數,觀察它是否持續微幅成長?

 

 

比如說,某校資工系95學年度的錄取最低標為45級分,102學年度卻已不知不覺攀升至51級分。儘管數字上的差異不大,卻可以看出這個科系正在慢慢進步,且已逐漸在學生中累積出口碑。

 

 

某些科系雖然成立較晚、知名度較低,但是穩紮穩打,並不代表沒有實力。假使調出資料後,已經可以看見它向上攀升的軌跡,未來潛力自然也值得期待。

 

 

 

留心上門招生的教授,態度可知端倪

 

近年來,大學教授們主動深入高中校園,帶著系上學長姊、簡報與小禮物去進行「提前招生」的情況,早已屢見不鮮。許多高中生都有參與這類說明會的機會,此時,務必多留意台上教授的呈現方式!

 

 

「同樣是來招生,每間學校的態度卻差很多,」一名高中輔導老師坦言,「我曾遇過主動前來拜訪、希望能有機會宣傳的教授,好不容易挪出學生時間,他上台卻只播了一隻招生短片、開放Q&A,然後就走了。這要人怎麼看出教學熱誠?」招生的態度,無形中顯現教授對這份工作的感受。究竟是對這個系所充滿自信與熱情,或者迫於無奈,只想對學校應付了事?如果是後者,這所學校的教學氣氛自然可想而知。

 

 

 

姊妹校、產學合作的數量多寡

 

比起招生人數或錄取分數,要觀察一間新設學校的潛力,國際間締結的姊妹校數字,以及校╱系方與企業簽定的產學合作案多寡,不失為另一種精準的判斷方式。

 

 

一般來說,姊妹校的締結,就是兩所學校相互檢視,觀察其在地聲望、學生素質、交流條件(如實習、跨校修課、教授共同開課等)的過程。而產學合作的細節更多,唯有企業肯定這所學校的教學品質以及同學們的專業能力,才有產學交流的可能。

 

 

換句話說,這兩者的數字有多少,就等同於這間學校經過多少「專家」的實地檢測!

 

 

 

是否有負面新聞或不合理的入學獎金?

 

絕大多數的高中生,都已經對網路非常熟悉。選填志願前,建議可以多加一個動作:搜尋一下目標學校近3年來的新聞。這能幫助你快速了解狀況,也看看外界眼中的「它」是什麼樣子。

 

 

舉例來說,去年就曾爆發某校助理教授勾結職員,幫推廣部學生「買」學位的新聞。倘若特定學校的負面消息不斷,最好能避則避。

 

 

此外,入學獎金也是經常被媒體大篇幅報導、易於取得的觀察資訊。許多大學會祭出「指考XX分以上註冊,獎學金100萬元」、「4年學雜費全免」等方案,吸引優秀學生就讀。但如果數字已經高得不合邏輯,務必多加留心!

 

 

「當一間大學自問沒有任何優勢,他最後的選擇,就是用獎金招生,」一名大學教授坦言。記得多方考慮,避免因小失大。

 

 

 

用餐時間親訪校園餐廳

 

最後,如果你已評估過上述9項檢測指標,仍然覺得心裡不踏實,可以採取最後一個步驟──親自到學校裡走走看看,感受最是真實。而且,務必選在中午用餐時間!

 

 

「一間學校有沒有朝氣,看中午時分的學生餐廳最準,」一名大學教授分析。對多數大學生而言,「吃」是最不可能省的花費。如果連用餐時間,校園餐廳的人潮都稀稀落落、美食街店面大半都結束營業,整間學校的氣氛如何,用不著細細體會,就已不言而喻。

 

 

 

假使經過上述10項評估,發現剛上榜的未來學校,正處於有點危險的「壓線邊緣」,該怎麼辦?

 

 

1.想清楚自己為何而念

 

是因為分數剛好落在這裡?有自己喜歡的科系?有家庭或經濟因素?只要知道答案,確信自己不會後悔,就毋須太在意他人眼光。

 

 

2.入學後,親身感受校園氣氛

 

假使學校真的可能被迫退場,那會是多久以後?如果這件事不會在在學期間內發生,與其過度焦慮,不妨轉而改變自己。

 

 

3.確立方向,進行自我提升

 

以現在的台灣而言,實力與專業能力才是求職關鍵,你還有4年的時間讓自己進步。如果真的很在意學歷,轉學考、研究所也是另一種選擇。

 

 

 

【101創業大小事/整理報導】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機版 Copyright © 101多媒體科技事業群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