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體天堂Tesla 改變世界的決心

   
2014-08-04

硬體天堂Tesla 改變世界的決心 | 文章內置圖片

(圖片取自網路)

 

如果說 Google、Facebook,是軟體工程師趨之若鶩的天堂;Tesla對硬體工程師來說,絕對是不亞於蘋果的存在。Tesla引領風潮,不管是電動車設計、成功上市、開放專利,以及成為美國54年來首次汽車類股IPO,都是Tesla的創舉。他們究竟如何辦到這一切?

 

有物報告跨洋專訪在Tesla電池製造部門工作的台灣工程師徐浩哲,感受一下在 Tesla 工作的感覺。

 

加州時間早上8點20分訪談開始。我們立刻理解在Tesla工作有多忙碌;喇叭那端除了傳來徐浩哲平穩的聲音,還有呼嘯而過的車聲。(按:莫非開得就是 Tesla?)

 

「我九點要開會,正在開車上班。只有開車時間有空接受訪問。」徐浩哲解釋。

 

時間寶貴,廢話不多說。先請徐浩哲簡單自我介紹,他如何從交通大學,一路到加入Tesla。

 

從大學開始硬體創業

硬體天堂Tesla 改變世界的決心 | 文章內置圖片

(圖片來源:徐浩哲)

 

徐浩哲(以下簡稱徐):

 

我大一大二在交大念機械。曾經想要轉資工系,但覺得資工市場快飽和了,就繼續乖乖念硬體。大三那年發現硬體創業正在興起,所以開始嘗試創業。我與朋友一起研發水上除油器 e-Meduse,並參加創業比賽籌備創業基金。我們在 18 個月內拿到十幾萬,研發出產品,最後把一部份技術轉賣給政府退場。

 

在創業過程中,我發現要設計出拿紅點設計獎的作品不難,難的是如何便宜的把產品製造出來,販售到市場上。為了想更了解製造流程,我就到密西根大學唸製造工程。因為密西根大學附近都是車廠,是傳統製造業精華所在。

 

在美國讀書這段期間也跟密西根大學同學與交大學弟一起創辦 BERRY LOGISTICS,研發出Berry Tag產品,可以貼在物流商品上,監測貨運物品有沒有被摔到。


 

有物報告(以下簡稱有物):已經連續創業兩次了,為什麼還想進 Tesla 呢?

 

徐:Berry Tag 上市後,有更多人手進來幫忙,讓我有更多時間思考下一步應該怎麼走。於是我決定要到矽谷學習,看台灣看不到的東西。當初我認為要學製造就該找矽谷最強的硬體製造公司 Tesla。我想看 Tesla 如何快速成長,如何把很厲害的設計理念變成產品量產。

 

Tesla 優勢:快、自信、給年輕人機會

 

有物:你覺得 Tesla 是如何在電動車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

 

徐:Tesla 的特色就是「快」!當其他公司花很多時間將方案想得盡善盡美,還在紙上談兵時;Tesla 只要手上方案足夠好,約有85分把握就去執行。因此當別人還在想什麼是100分的計畫時,我們已經在往目標前進。

 

舉例來說,如果 Tesla 內部建立一條生產線需要一台全新的機器,我們不會讀完所有理論、研究所有報告後才決定是否執行。我們會看機台是否符合生產線需求,以及是否安全。覺得可行就直接試試看。

 

我認為學工程的人都會有一種迷思──等到一切完美才開始動作。但什麼是完美的?現實生活中沒有完美存在,我們必須學著妥協。

 

Tesla 執行力能夠這麼快,也是因為公司很敢給機會又給錢。例如:部門要買儀器,我傳個簡訊問經理有沒有意見。經理沒意見後就直接簽給大老闆,公司就下訂單買儀器了。他們會認為你的提案,像是買儀器,是以公司未來為出發點,不會懷疑你亂花錢。而且老闆們做決定前都是看長期效益,以公司未來為考量。成本反而不是主要考量。除此之外,老闆們人都很好、思維很正向,讓公司內部溝通氛圍相當輕鬆。

 

公司組織結構很扁平,上下溝通很快,也很敢給年輕人機會。組織結構只有五層:從CEO、CTO 下來,就是兩個副總,再來是總監還有經理,然後就是一般工程師了。

 

事實上,你只要懂的東西比別人多,就有機會擔任更高的職務。公司內有個廠長才三十歲而已。其他高階主管也很年輕,總監也頂多四十出頭。(編按: Tesla 目前員工已超過六千人)

 

最後,我在 Tesla 看到超強大的自信心 – 大家都很有信心Tesla可以把技術做到最好。畢竟這些工程師多是從MIT、史丹佛大學、柏克萊大學之類的名校出來。每個人都超厲害的。

 

Tesla期許自己不只是一間汽車公司,而是間科技公司。Tesla網羅各領域的人才,將近一半以上的員工以前不是從事汽車產業。Tesla總是到各領域最厲害的公司找人,例如物流人才就去亞馬遜找,網站設計人才則去蘋果挖。

硬體天堂Tesla 改變世界的決心 | 文章內置圖片

(圖片取自網路)

 

我們相信要創造出厲害的產品,需要跳脫既有的思維,並結合各領域人才。

 

有物:公司內部怎麼看待創辦人Elon Musk宣布開放專利?

 

徐: 大家沒有太驚訝,很正面看待這則新聞。

 

首先,應該說Elon Musk是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寫說:「我們不會起訴任何人,除非他是負面使用我們的專利。」所以其實還是有使用限制。不過開放專利的重點是open source的概念,不一定是讓其他人用Tesla的專利賺錢。

 

第二是對於開放專利,公司內部根本不擔心競爭,我們相信Tesla一定會是成功的那一家公司。

 

第三,Tesla的電動車不完全是靠專利撐起來的,還有製程技術、商業策略等等。

 

有物:講完企業文化,你覺得Tesla電動車的優勢在哪?

 

徐:我覺得Tesla創造出了一種魔法:全新的電動車概念,還有全新的汽車販賣模式。

 

對大部分人來說,Tesla的電動車就像魔法一樣,不用加油就可以開上路,也完全顛覆了對電動車不耐用的印象。這就是品牌價值。Tesla的車子很輕、速度重心很低,開起來跟賽車差不多,加速跟保時捷一樣快,是很酷的車。

 

因為我們挪開了引擎,車內空間很大,可以坐下五個大人兩個小孩。2013年Tesla Model S被Motor Trend雜誌評比為全世界最好的一台車。這項評比除了設計外,也計算撞擊測試等安全係數,滿屌的。開過Model S後會讓你覺得其他車像玩具。

 

大家擔心的電動車續航力問題,Tesla電動車現在充一次電可以走480公里,其實已經是美國家戶平均每日行駛距離的7.5倍。

 

Tesla行銷也迥異於傳統車商,而是用網路思維做汽車銷售。中間的經銷商不見了。Tesla直接從網路面對客戶,讓客戶線上預購。網路銷售方式可以壓低售價,也能賣到全球市場。不過,特斯拉在美國每個州都還是有實體店面。

 

 

行銷的成果,就是我們已經讓大家一提到電動車就想到Tesla。

 

有物:Tesla電動車的瓶頸呢?

 

徐:目前Tesla最大的瓶頸就是沒辦法快速量產。現在訂車,要半年後才能拿到車。因此雖然Tesla可以把電動車各項技術優化到最好,但供貨速度緩慢反而是必須克服的首要問題。

 

無法快速量產是因為Tesla電動車的概念太新穎,傳統的製程無法支援。開發新設備則需要時間。即便我們可以外包整台車大部分的零件,但關鍵組件市面上沒有,還是需要自己製造。而平均每個組件至少要有五台機器製造,所以我們要設計很多製造設備。

硬體天堂Tesla 改變世界的決心 | 文章內置圖片

(圖片取自網路)

現在很多零件是手工製造,導致電動車售價很貴。Tesla計畫一條一條的將生產線自動化,甚至也開始用機器人投入生產線。我們預計今年底到明年初能全面自動化,就可以解決製造速度的問題。


 

有物:在 Tesla 工作至今,有哪些體驗是能幫助你未來自己的硬體創業?

 

徐:我還沒有一個很完整的答案,但有兩個粗略的想法。

 

第一,原來硬體創業可以玩得跟軟體公司一樣,不是做多少產品賣多少錢而已。像是Google、 Amazon的股票價錢與實際報酬率不成正比,是因為大家期待、支持他們想做的事情。

 

Google venture做的專案也跟賺錢沒關係,是想要把人類科技帶上一個新境界。我以前做事情可能都是想說開公司開工廠就是要賺錢,現在發現這樣的思維無法走到國際市場。

 

第二,整合團隊的能力很重要。其實創業要拿到錢不難,但要組織團隊實際做出成品比較困難。創業過程非常複雜,環環相扣,一旦產品賣不好就要更改設計,改了設計就要改製造流程,又要考慮專利、製程上的限制。

 

一般傳統產業溝通過程很沒效率,但Tesla內部溝通都很快速。Tesla設計團隊會直接水平的跟製造團隊溝通,不需要透過設計與製造部門經理,讓設計與製造團隊的溝通更快更彈性。

 

之前創業時,在產品設計的時候會人多口雜,工程、設計、商管背景的人都不同想法,最後產品四不像。在Tesla,大家會遵循一些既有的討論模式,很快釐清產品需要呈現的重點,決定後就不會再改了,對跨領域整合比較好。

 

硬體天堂Tesla 改變世界的決心 | 文章內置圖片

(圖片來源:Tesla)

 

有物:如果想進 Tesla,得是怎麼樣的人才?

 

徐:很多種吧!如果以我現在待的部門為例,我會說需要足夠創新、有分析能力、有溝通能力,還有勤奮努力的人。除了技術要求外,我們部門的人都是動作滿快的,可以獨自工作也可以跟團隊合作。

 

另外Tesla喜歡找創業過的人,他們認為這種人做事比較有邏輯,有獨自開發、分析的能力。另外溝通能力也很重要,因為每天都一直在溝通。溝通能力會影響工作效率。

 

最後,勤奮努力(hardworking)真的很重要。雖然加班工作十二小時也常發生,但懂得享受工作中的樂趣才能持續下去。

 

總歸一句話,在每天都要產出東西,被名校天才環繞的環境下,能夠在這種環境下生存的人不多。真的需要夠大顆的心臟,沒有幾把刷子的人是待不住的。

 

這次專訪分兩次進行,兩次都是在徐浩哲開車上班的時間,在台灣的有物團隊只好深夜加班專訪。在這次專訪中,有物也理解為何Tesla能如此成功。當沒人敢挑戰電動車市場時,Tesla挑戰技術極限。在銷售策略上,搭配互聯網思維線上販售,打破地理限制。

 

但無論是怎樣的技術、策略,真正讓Tesla有今日成績的關鍵因素,是團隊不斷挑戰、想改變世界的決心。

(本文轉載自《有物報告》。作者Angela Chien,一顆在各個學科間漂流的腦袋。)

 

【101創業大小事/整理報導】

 

 

 

免責聲明:

部分圖片、觀點,來源於網際網路及其他網路平台,主要目的在於分享訊息,讓更多人獲得需要的資訊,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權請告知,我們會在24小時內刪除相關內容。

 

 

 

客服信箱:[email protected]

手機版 Copyright © 101多媒體科技事業群 All Rights Reserved.